上海:工會援手 30萬人再就業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01日 16:53)
新華網上海10月1日電:上海電子鐘二廠的下崗女工胡志鳳,在輕工工會的支持下,創辦了上海翡翠藝術飾玻璃有限公司。歷經5年,這家公司業務已進入滬上著名的梅隴鎮廣場、瑞安廣場、APEC國際會議中心,並出口到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成為擁有2個分廠、6個門市部的公司,職工中70%是下崗失業人員。
以職業培訓中心和再就業示範基地為載體,以創業基金為保障,扶持生産自救再就業&&人為途徑,上海各級工會構建起完善的再就業援助網絡,向下崗失業人員伸援手,持續6年已扶助30萬職工重新就業。
“1+1群”模式扶持再就業&&人
4年前,上海第四織帶廠停産,大批工人待業。曾在廠裏任工會主席的戴行軍,為工人的待業憂心如焚。在工廠領導的支持下,由企業提供接近報廢的設備,他&&辦了一個上飛織帶廠。初創時期,企業缺資金、缺人才、缺市場。紡織工會吸收他參加“1+1群”聯誼會,在聯誼會開展的政策諮詢、經驗交流活動中,他學習市場營銷知識、汲取市場信息,並認真進行了職工技術培訓。經過3年多的艱苦奮鬥,上飛廠的産品從單一品種,發展到多品種高檔次,産品遠銷日本、英國及香港地區。戴行軍説,我要把企業做大做強,帶領更多的失業者再創業。
在産業結構調整中有40余萬職工面臨下崗轉崗的上海紡織行業,首創“1+1群”再就業模式,上海紡織工會挑選和扶持了一批有組織能力的職工作為再就業&&人,設立了再就業&&的專項基金,提供與本行業相關的學習培訓和費用,由他們帶動一批人就業。5年來,在紡織行業已培育和扶持了80多個再就業&&人,帶領3000多失業人員再就業。楊浦區的再就業&&人先後創辦了明晨清洗保潔隊、工惠康復護理服務所等,目前全區16個再就業基地,業務不斷擴展,形成數百人至千余人的規模。
“1+1群”模式,由上海市總工會在全市推廣,一批有組織能力,吃苦耐勞,敢闖敢為的下崗職工,成為創業&&人。僅去年全市就有3800多人接受培訓成為&&人。他們創辦了一大批生産自救企業,在制純水、房産仲介、家政、洗車、修車、飯店、商貿等行業嶄露頭角,吸納了眾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還起到示範效應,激勵下崗職工走出去闖新路,成為新的再就業&&人,呈現滾雪球效應。
創業基金為再就業雪中送炭
從亞太玻璃技術公司下崗的職工葉露萍,于1998年9月創辦了“共康托老所”,專門護理體弱多病、無人照料的老人。由於服務熱情週到,要求入托的老人越來越多。葉露萍決定擴建托老所,但因資金困難,一時未能實施。玻璃廠工會幹部獲悉後,立即用創業基金資助了16萬元,現在“共康托老所”床位從原先的14個擴展到80個,又吸納了8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
目前,上海的市、區、縣和基層工會專門設立的創業基金已達2000多萬元,為再工業工程“雪中送炭”。上海市總工會籌集的資金達1000多萬元,用以資助職工發展再就業基地及作為再就業培訓基金。行業、企業也都設有創業基金。寶鋼集團公司工會,籌措了200萬元,兩年中給25名創業&&人提供了資助;輕工工會及下屬工會的創業基金也給30名創業者提供了幫助。近年來,各種創業基金通過貼息形式對300多家生産自救企業予以資助,直接扶持創造的崗位達4000多個。
架起下崗職工進入私營企業的“綠色通道”
私營企業萬盛製衣有限公司,市場拓展順利,急需引進人才。普陀區總工會獲悉後,介紹區內從大中型國有企業服裝廠下崗的職工與這家公司的經營者面談,使35人進入這家公司工作。他們富有工作經驗,進入萬盛後很快成為主要崗位的骨幹,分別擔任設計、質量檢驗、車間主任、銷售主管等職。現在萬盛公司的産品已銷往日本等地,服裝品牌信譽博得好評。
針對區內私企發展迅猛的情況,普陀區在1998年就提出找到再就業和非公經濟的最佳結合點,開闢以幫助下崗職工進入私營企業就業的“綠色通道”。至去年,上海普陀區工會聯絡了非公企業用工單位3653家,其中私營企業2617家,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8979人次,按私企、民企人才需求情況,組織培訓12517人次。
普陀區工會還將工會工作延伸到社區。依託區總工會的職業介紹中心,3個培訓學校,以及新組建的9個社區工會教育中心,將教育、培訓、服務都送到社區。培訓老師走進社區,定期編發“培訓招生信息”和“用工招聘信息”,政策諮詢服務、報名服務等都送到社區,讓下崗失業人員就近組織學習,獲得再就業的“綠色通行證”。
責編:李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