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滬寧杭、廣深三大城市群形成
當今中國,有三個城市群正浮出水面,逐漸形成未來中國城市框架的基本格局:一個是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大北京都市群,一個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另一個則是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華南城市群。這三個城市群好比三個巨大的增長極,集聚效應十分明顯,據統計,其總人口只佔全國的7.53%,土地佔全國的1.24%,但GDP卻佔全國總額的30%,利用外資額更高達73%。
其中,“大北京”包括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統轄的京津唐和京津保兩個三角形地區,以及周邊的承德、秦皇島、張家口、滄州和石家莊等部分地區,中心區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00萬,其目標是要打造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世界級城市;上海目前的城市規劃也十分超前,其範圍已包括蘇錫杭地區,以一小時、兩小時可達地區為規劃概念,要求兩小時之內可到達相鄰的江蘇和浙江等關聯性極強的地域,上海與寧波之間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已正式動工;同時,隨著粵港一體化進程加快,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已形成密集型城市群,廣州更是要建可與歐洲最大的航空港法蘭克福機場相媲美的花都國際機場,欲成為華南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物流中心,其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聚集效應日趨明顯。
這三個城市群的日益強化和發達表明,未來城市的競爭不再是簡單的個體競爭,而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是區域與區域間的競爭。對同處於一個區域範圍內的相關城市,彼此間的競爭固然在所難免,但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好城市的分工與協作的問題。中小城市必鬚根據與區域中心城市的關係有機疏散,各歸其位,重新研究、調整自身的發展定位,尤其是産業定位,找到自己在城市群落中的恰當位置。
騰籠換鳥與佈局調整
上海大概用了10年的時間才走完了城市産業興替的過程,産業結構從原來的二、三、一變成了今天的三、二、一,即以第三産業為龍頭,讓那些更反映時代特徵、更具備聚集功能和拉動力、更符合城市發展戰略的産業佔據城市最寶貴的空間,而那些常規的産業則逐步分散開來,轉移到價值相對較低的地方。當時上海80多萬紡織工人中有50多萬下崗,轉為從事新興的城市服務業。北京也同樣,近幾年,大量的工業企業遷出四環以外,城市中心區建設成為第三産業的密集區,大力發展各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金融保險,商品流通、郵政電信、文化體育等第三産業。目前,優先發展附加值高、輻射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很多大城市改造城市産業佈局的共同選擇,遍佈各個大城市的所謂中央商務區就是這些城市開始“騰籠換鳥”的必然産物。
對於北京、上海、廣州這樣極有增長空間的城市來説,必須遵循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即作為城市必鬚髮展為都市,作為都市必鬚髮展為中心都市,作為中心都市必鬚髮展為國際性都市,當然,如果有可能也要爭取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這類城市肯定是以現代第三産業的高度集聚為特徵,是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資金流的聚寶盆。相比而言,這些城市所輻射到的周邊城市就應該自覺調整自身的位置,要像傳動的齒輪一樣緊緊咬合住中心城市這個大齒輪,為中心城市做相應的産業配套,這樣大齒輪轉一圈,小齒輪跟著,同樣也可以各得其所,把城市經營得很好。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蘇州和東莞。正是因為上海的産業轉型,蘇州市領導才提出“大樹底下好種碧螺春”的發展思路,把上海轉移出來的優質産業照單全收,並充分利用依託上海的優勢招商引資,以至於台灣的小資本紛紛來到蘇州的昆山,據説有30萬人之多,大大增強了蘇州的城市競爭力。廣東的東莞則正好處於香港、深圳、廣州的連線上,目前已成為世界電腦業的加工中心,以至於業界都説,如果東莞鬧地震,全世界的電腦廠商都要受影響。
首先解決好城市定位
經營城市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首先要解決城市定位的問題。沒有準確的定位,就談不上城市的發展戰略。所謂城市定位,簡單地説,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種資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個性、靈魂與理念,比如西子湖畔的杭州把自己的定位概括為:“人間天堂,快樂杭州”。可以説,沒有個性的城市就沒有差異化競爭的優勢,沒有靈魂的城市就沒有內涵,沒有理念的城市就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個性越突出,影響的區域就越廣,升值的潛力也就越大。
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對城市定位的理解見仁見智,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不然。當一個規劃師來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城市時,會情不自禁地稱之為“山水城市”,當一個經濟地理研究者來到某地的時候,會驚嘆其為“某某門戶”。這些説法都是城市定位,都對,但又不全對。城市定位既不能脫離城市周邊大的經濟環境,也不能光看到自己的顯性資源,而忽視了那些寶貴的隱性資源。當我們換個角度觀察問題時,今天的劣勢常常會變成明天的優勢。只有先搞清楚自己在大的城市格局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然後再統一盤點、梳理各種資源,揚長避短,才能找到準確的城市定位,並借此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城市發展戰略來。
學會經營城市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城市經營與企業經營有著天然的相似性。既然城市是一筆資産,那麼同樣也要追求增值,也要走差異化生存的道路,也要有自己的發展戰略、經營思路、整合平臺的操作手段。成功的市場經驗表明,城市經營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政府,市長必須學會與市場跳雙人舞,借助企業的力量和市場化的運營方式來達到城市增值的宏觀目標。目前在中國的很多城市,一些頗有實力的企業作為城市運營商已漫漫浮出水面,在每一個浩大的工程背後,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可以斷言,凡是城市經營搞得好的城市,一定是最充分地實踐了市場經濟規律,按照企業化、市場化的方法去操作的先行者。
城市經營必須處理好長計劃與短安排的關係。在新的形勢下,理想與現實,變革與妥協,生存與發展的反復博弈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城市的決策者。沒有人可以發明一勞永逸的程序應對所有的變化,所以,我們的市長必須處理好戰略與戰術的關係,長計劃,短安排,就像滑雪和溜冰一樣,要善於在運動中前進,在動態中把握平衡。
城市經營還必須處理好政府、企業和社會的關係。隨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今後城市經營的主體不光是政府和企業,還必須尊重社會的意願。從市場的角度講,三者互為關聯,政府決策,企業推進,老百姓買單,就好像政府決定打造一架超音速飛機,企業就是啟動市場的引擎,而老百姓則是市場的終極動力,是源源不斷的燃料和潤滑油。因此,城市經營的任何一個動作都必須找到三者的利益均衡點。
總之,城市經營的探索在今天的中國不過才剛剛開始破題,蘊藏其中的規律和方法還有待於不斷地摸索。但願我們的市長們早日具備深遠的眼光、現代的頭腦,集思廣益,不負歷史與人民之重托,能像古羅馬的創始者奧古斯都那樣能夠自豪地對後人説:“我最大的貢獻是留下了一個大理石的永恒之城。”(南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