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2日 13:43 來源:
近日,民進北京市委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職業教育的“短腿化”日益影響到首都經濟和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該報告主筆、北京工商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郭培源警告説,如果政府不採取更為有力的措施扭轉當前的局面,未來恐怕修故宮都得請國外的技術工人。(《中國青年報》3月21日)
這份“關於首都職業教育”的報告提到,我國經濟轉型帶來的産業調整將對職業人才産生巨大需求,而和這種需求形成對比的卻是合格的職業技術人才的缺乏,特別是高級技能人才異常缺乏。北京市總工會也曾就技工問題訪問過數家首都大型企業,結果更是讓他們大吃一驚:燕化擁有180名工人技師,僅有一名高級技師;首鋼擁有160名技師,卻沒有一名高級技師。另有一份調查説, 2005年第二季度北京市公共職介機構共接待務工人員35376人次,其中無技術特長的佔七成(76.09%),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90.5%,達到初級技工水平的為17.64%,中級技工水平的為5.26%,高級技工水平的為1.01%。
《中國青年報》上的這個消息,讓我想起了近年來頻頻出現的民工荒,以及多年前看過的一則新聞:同樣的技術、同樣的生産線,德國工人製造的發動機可以放到毛毯上而不會漏一滴油,而中國工人製造的發動機不僅噪音大、運行不穩定,而且只要處於工作狀態,發動機機箱裏的油就會不時地往外漏。之所以出現這種差異,就是因為德國有發達的職業教育,德國工人都受過良好的職業教育培訓。那麼,在國外茁壯成長的職業教育,為什麼一到中國就水土不服了呢?職業教育發展的障礙究竟在哪呢?
從國家政策導向看,我國在1986年、1991年、1996年和2005年,即從“七五”到“十五”的四個五年計劃裏,都分別召開了職教工作會議。而且,每次會議都出臺了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決定等政策措施。所以,如果説國家不重視職業教育,似乎説不過去。但是,從職業教育的現狀看,又確實不能讓人滿意。熟悉職業教育的人都知道,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生源不足。很多群眾不願把子女送到職業學校讀書,認為職業學校是二流教育。對此,我們當然可以説是他們的思想不解放、觀念陳舊等等。但是,平心而論,就是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當初又有多少人願意到職業學校讀書或者現在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職業學校去讀書呢?因此,在群眾不願送子女到職業學校讀書的背後,一定還有其他原因。這些原因,除了職教投入、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等政策沒有細化、沒有落實到位,影響了職教發展外,概括起來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職業教育自身的定位。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既是職業學校的優勢,也是職業學校的軟肋。試想,在技術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一技之長這個看家本領究竟能管用多長時間呢?如果一個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幾年後,雖然能找到工作,但是隨著産業結構調整及市場行情變化後,隨即就會下崗,而且下崗後再也沒有謀生的技能,那麼,哪個家長還願意送自己的孩子到這樣的學校讀書呢?培養質量不高,學生將來持續發展的潛力不足,是職業教育難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二是時下就業觀念的影響。由於工人、農民的工作穩定性差,工作滿意度低,工作薪金報酬低,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及社會地位不盡如人意,因而,不願自己的子女當工人、農民是很多家長的共同心態。在這樣一種心態的作用下,家長們必然千方百計地為孩子的學習選擇一個好的學校和老師,即使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也是如此。在父母們沒有斷絕“望子成龍”的希望之前,是不會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職業學校,讓他們學習當工人、農民的技術的。
三是現行的學校職業教育模式有弊端。有一個例子很能發人深省:雖然學校職業教育不景氣,但是,社會上一些實用的培訓班卻很火爆。同是職業教育,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主要原因在於,社會上的職業培訓培訓時間短、培訓速度快、培訓效果好,緊緊圍繞社會需求,學員學習後能馬上發揮作用。而我們一些職業學校與社會經濟發展總隔了一層,難以迅速應對變化的市場。比如,很多職業學校的學制大多三年。三年的學習結束後,原先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術很多已經過時了,難以發揮作用了。
四是很多職業學校的辦學水平不高。筆者曾到很多職業學校調查過,我所見到的職業學校都是當地最差的普通高中改制而來的。這些學校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師資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加上政府投入不足,很難在教育教學上有什麼作為。有個順口溜頗能説明情況,即: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進來是文盲,出去是流氓”,“種田不如老子,養豬不如嫂子,做家務不如妹子”。這樣的學校,還奢談什麼吸引力呢?學校沒有吸引力,又怎麼能夠發展呢?(作者:丁仁能)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