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美學者研究發現水污染使個別地區雄性魚變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5日 18:16 來源:

  新華社洛杉磯11月14日電 (記者 陳勇) 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在洛杉磯附近海域捕撈的魚類出現了奇特的“變性”現象,一些雄性魚長出了卵巢甚至帶有卵子。科學家認為,排放到海水中的類激素化學污染物是罪魁禍首。

  美國加州大學河邊分校等研究機構14日發佈的三項研究成果顯示,在洛杉磯附近海域捕撈出的64條大比目魚和鲆魚等底棲魚中,有11條雄性魚的腹腔有卵巢組織;在洛杉磯附近橙縣海域捕撈出的大比目魚和鲆魚中,三分之二的雄性魚都産生了雌性魚才有的卵蛋白。此外,如果讓這些魚在當地海域的海底沉積物樣本中生活,所有的雄性魚都會産生卵蛋白。

  參與研究的加州大學河邊分校生態學家施倫克説,洛杉磯周邊地區每天向附近海域排放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高達38億升。儘管污水廠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了生化處理和過濾,但對污水中的類激素化學物質似乎不起作用。研究人員在洛杉磯附近的海水中檢測出了幾十種類激素化學物質。這類化學污染物能産生相當於雌性激素的效果,是造成海中雄性魚“雌性化”的罪魁禍首。大比目魚和鲆魚等底棲魚類由於和污水中的沉積物接觸最多,受害也最嚴重。

  研究人員説,這些類激素化學污染物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但人類最好不要吃這些魚。他們指出,魚類能吸收和富集類激素化學物質,而類激素化學物質會破壞人體的激素平衡,甚至導致絕育、生殖器官畸形等疾病。

責編:唐峰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