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7日 09:54 來源:
| |
“零售”向“團購”轉變
由學校設攤集中向企業推薦自己的應屆畢業生,這次的對接活動似乎更像是一場人才團購大會,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招聘會。包括42所“211工程”院校在內的全國180所院校,帶來了其30余萬名畢業生的信息。
上海人才有限公司總裁王紹昌認為,這種從“零售”向“團購”的轉變,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應屆畢業生。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零售式的招才引智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推進企業與相關專業院校的聯盟合作,由學校和企業聯合進行畢業生的求職招聘工作,成功率將會大大增加。
紹興當地一家大型紡織企業的老總在會上跑了多家學校,詳細詢問了畢業生數量、專業方向、期望薪資等情況。他表示,自己對上海某高校的學生很感興趣,“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願意從這家學校招聘20名應屆畢業生。”而學校方面則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學生單打獨鬥的盲目性,增加求職競爭力。
“現貨”向“期貨”過渡
在大學生招聘過程中,不少企業已逐步從注重“現貨”向注重“期貨”轉變,在培養人才上先走了一步。不少企業已經和學校簽訂了人才智力合作協議,設立學生實訓就業基地,建立了學生實訓就業合作關係。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的曾喜平老師向筆者出示了一份協議,紹興將為他們學校免費設立實訓就業基地,優秀學生可獲得提前就業的機會。
根據中國上海人才市場發佈的《長三角地區企業用工狀況調查報告》,有超過74%的用人單位傾向使用具有一定經驗的社會從業人員。而通過這種訂單式的人才培養,將改變企業“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傳統引才模式。院校根據“訂單”企業的實際需要培養人才,既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又降低了企業的招聘成本,還為企業建立起一個充足的人才資源庫。
上海人才市場培訓就業園主任王合群博士認為,大學生要想成為企業爭搶的人才,就業指導應該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他建議學生遵循這樣的原則——“一年級認識自我,二年級定行業,三年級定崗位,四年級走出去。”
區域人才一體化趨勢明顯
在許多上海學生感嘆工作難尋的同時,長三角諸多處於高速發展中的企業卻正在為人才發愁。《長三角地區企業用工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長三角地區96.8%的企業為招聘合適人才發愁,技工荒、人才荒讓相當數量的企業放慢發展步伐。
王紹昌介紹説,人才一體化是實現區域性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長三角地區學生就業網2003年正式成立,旨在構築由長三角地區1000余家重點企業和全國500余所大中專院校組成的市場化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開闢畢業生面向長三角的就業快速通道。目前已有28個省市的600多所各類大中專院校加盟,擁有36個就業指導工作站,16個自辦或者聯辦的就業培訓基地,服務長三角地區1000多家企業,解決學生就業近5萬人。
紹興新聖科技有限公司的陳偉國説:“我們希望能從上海引進更多優秀畢業生,但很多上海大學生不知道長三角企業的招聘信息和需求,這就造成他們在就業上遇到一定困難。而通過區域整合,相信會有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在上海之外找到合適的工作。”
人才派遣方式大舉引入
由於人才派遣具有能夠幫助企業優化人才結構、規範用工行為、規避用人風險等多方面好處,企業將越來越多的業務外包給派遣機構已經是一種趨勢。一位人力資源專家介紹道:“不可否認,在我國派遣員工所從事的職位是相對低端的,但正好和沒有什麼經驗的大學生能扮演的角色相吻合,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樂意通過人才派遣的方式錄用畢業生,這也能幫助更多大學生找到工作。”
“現在已經有近3000名應屆大學畢業生成為我們的員工,而且這個數字正以每月超過10%的速度快速增長。”上海派遣人才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錦榮透露。其實,這些畢業生並不是直接為該公司服務,而是通過人才派遣的形式找到了就業的方向——他們與派遣人才有限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再採用派遣的形式進入其他公司工作。張錦榮説:“這些學生目前已經在為近50家企業提供服務。
跨地區人力資源外包聯盟執行秘書盧軍認為,隨著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加,找工作的競爭變得空前激烈起來。事實上,這種人才派遣的就業形式確實快速促進了“學生軍”向高績效“職業人”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有利於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責編: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