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抗戰時的聯大是一面鏡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12日 14:06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日前,溫家寶總理在會見教師代表時,鄭重倡議,教授、名師要上課堂。他還引用了一句名言,“大學不在於有大樓,而在於有大師”(新華社9月10日)。

  溫總理的倡議意義重大,他所引用的名言更值得我們深思。

  這句名言出自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之口。梅貽琦于1931年12月3日到清華大學就職時説,“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清華大學,梅貽琦先生一直堅持這樣的辦學理念。抗日戰爭期間,飽經戰爭摧殘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在昆明聯合組建一所新學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梅貽琦先生擔任西南聯大的總負責人,仍然貫徹這樣的辦學理念。

  當時,聯大的教室都是破敗的平房,而且教室狹小。舉辦講座的大禮堂也只有100多個座位,舉辦講座的時候,很多學生站在窗外聽講座,好在當時教室非常簡陋,連窗戶紙都沒有,很多同學直接將頭從窗外伸進教室進行發言。有時下起了大雨,同學們還是不肯走,在雨中聽完講座。學生們住的宿舍是一個大房間,一共有20張雙層鋪的木床,兩張雙人床中間放著一長桌。兩邊的墻上窗戶只是幾根木棍,連窗紙也沒有,若不是昆明冬天比較溫暖,根本無法居住。在學校搬遷的路途當中,圖書典籍、設備儀器損毀無數,為了保護當時僅存的一點點試驗設備,每次上課完畢之後,老師們都要把儀器細心包好,放到廢棄的汽油桶中,然後再放入地洞之中,就是為了防止在空襲當中損毀。

  當時西南聯大的教授們的生活很是清苦,主持校務的梅貽琦先生,其夫人還要親自製作糕點送到糕點鋪去賣,以補家用。但是,即便在這樣的艱難條件下,教授們仍然不改為人師表的本色,繼續傳道授業,著書立説。基礎課程都是由名教授親自講授。按照常規,戰爭帶給學術的影響是深重的,但在戰爭中的聯大,卻産生出一大批重大的學術成果,更培養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在內的一大批大師級學者。

  戰爭中的聯大書寫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光輝的一頁,也為今天中國的大學提供了一面寶貴的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面對戰爭中的聯大,今天中國的大學不是應該反省自己嗎?

  近年來,我國的大學教育有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大學的基礎建設更是一派火熱景象。舉目四望,但見大樓幢幢崛起,而且一座比著一座高,聳立天地之間,好不威風。滬上某名牌大學為迎百年校慶興建的一座標誌性建築——雙峰裙樓(雙峰各有33層)於今年竣工,這是世界高校中罕見的超高層建築,更堪稱中國當代大學的一個縮影。雖然大學校長們在各種場合不斷地引用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但是我們只見大樓幢幢崛起,卻不見大師誕生。

  當然,現在我們不可能再象戰爭期間那樣艱苦,物質條件極大地豐富了,我們有必要改善辦學條件。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辦學條件改善,不等於就提高了教育質量,更不能一味追求辦學條件而忘記教育的根本。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假如只注重基礎建設,而不注重師資的培養,最終會損害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作者:氣橫西北誰人劍)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