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教育大眾化"是誰的"大眾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6:14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日前,在“21世紀論壇”2005年會議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教育衛生方面,城鎮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鄉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新華社9月7日)。

  從邱曉華提供的數據來看,學歷越高,城鎮學歷人口的比例與鄉村學歷人口的比例差距越大。在一個知識社會裏,學歷越高,往往也就意味著越有可能躋身社會的精英階層。從這樣的意義上説,“教育大眾化”這一被公認為實現社會公平的“最偉大武器”,正在成為擴大社會不公平的加速器。當那些家境貧寒的孩子望大學而興嘆、望研究生院而卻步的時候,那些經濟資本雄厚、政治資源豐富者的子弟有了更大的選擇機會。

  近年來,教育界津津樂道“教育大眾化”,從統計數字上看,“教育大眾化”仿佛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高校的毛入學率已經從1978年的1、4%飆升到目前的19%,現在我國高校在校生已達到2000萬人,創造一個世界第一。但是,與此同時,“錢學交易”、“錢權交易”愈演愈烈,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公民享受的受義務教育權利很大程度上淪為了家長之間權力和金錢的競爭。

  目前盛行的“擇校熱”、“名校辦民校”、“高考招生腐敗”等現象都加劇了城鄉教育的差距、入學機會的社會階層差異,而入學機會的社會階層差異意味著剝奪了弱勢群體平等的受教育權。結果,在“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擴招,導致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而是在精英基礎上的“大眾化”,是教育不平等下的大眾化。

  為什麼偏偏在我們這裡,教育成為社會不公的加速器?這一悖論在根源上是社會轉型狀況的寫照。在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型的過程中,經濟主導而制度調節滯後的改革必然造成社會財富向少數群體積聚。這一群體掌握著社會財富的大多數,與社會普通民眾之間有著高達幾倍、十幾倍甚至更高的收入差距。在國家在分配政策有待完善的形勢下,貧富差距在短期內難以有效解決甚至還有可能有擴大之勢。如此一來,需要高經濟投入的高等教育必然出現“精英大眾化”狀態,並進一步加劇教育的不平等社會,加深社會的階層鴻溝。

  因此,我們應該反思的不應該僅僅是教育體制本身。而是更應該關注教育所嵌入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結構。從本質上講,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精英基礎上的教育“大眾化”不是教育本身的結果,而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分配貧富差距的必然邏輯結果。

  中國的改革,從宏觀上看是政府主導的漸進式改革,在社會各個領域,政府的制度安排與政策調節都十分必要。“教育大眾化”的方向沒有錯,但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縮小社會的階層差距,而不應該相反。要實現真正的“教育大眾化”,就必須于調節社會分配中的巨大的貧富差距,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成員擁有相當的利益博弈能力。

  惟有此,“教育大眾化”才能成為實現社會公平的“最偉大武器”! (作者:氣橫西北誰人劍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