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2日 15:49 來源:
“這裡是淮河的蚌埠閘,一夜大雨過後呢,這裡的水質已經大大好轉,由五類變為三類,儘管三類也不是很好,但這對於多年來一直飽受污染折磨的淮河來説呢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據了解去年淮河蚌埠段水質能達到三類的天數還不到全年的一半。 (CCTV.com7月10日消息)
看了這則消息,有點想笑又笑不出來的感覺。淮河治污喊了做了這麼多年,難道改善水質要靠老天相助?一夜暴雨給淮河沿線人民帶來的滿面桃花又能維持多久?面對環境污染是客觀上無能為力,還是主觀上軟弱無力?
誠然,通過雨水稀釋水域中的污染物質屬於大自然的一種自凈能力,能夠在短期內蕩滌污泥濁水,提升水體的質量。然而,我們不能指望這種隨著雨季南移而消失的自凈能力能為淮河污染現狀帶來什麼根本性的改觀,更不能因為自凈能力的存在和它的神奇就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去積極治理和預防污染,甚至於把它作為一種依賴和僥倖,進而“有恃無恐”,肆意排污。任何事情總有它的兩面,防污的壓力剛剛減小,防汛的工作又開始空前緊張起來。這一點正好説明,指望老天治污是行不通的,老天爺斷不會按部就班地依照計劃、規劃來削減淮河流域的污染排放量,更不會隔三差五地下一場暴雨,為排法排污者打掃一下“淌膿流血”的後院和不堪“污”負的水體。還是祖輩生活在淮河邊的老百姓説得好:“官清則水清”,淮河流域要徹底擺脫污染的困擾,關鍵靠人。
我們對於去年下半年的“環保風暴”應該記憶猶新,其實淮河治污既要靠多部門聯合的突擊執法行動,更要靠運行有序的長效監管機制。前不久,國家環保總局指出,六大因素導致淮河污染局面長期得不到整體改觀。一是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二是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太慢;三是環保法律所賦予的執法權限有限,使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的老問題依然存在;四是水環境監管職能交叉,體制不順,環保部門對水污染防治難以實施統一監督管理;五是污染治理市場化機制尚沒有形成;六是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過高,容易引發水污染事故。
淮河治污的確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多個部門,而且按地域又屬於四個省。“環境保護法”既然規定了環保部門對水污染防治有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權力,那麼就該從機制上保證法律的實施,保障環保部門依法進行監管。國務院應及早拿出一個專門的實施意見,理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係,細化明確職責。完全可以授權國家環保總局全權負責淮河治污,打破條塊分割、部門行業交叉,在淮河治理污染的問題上國家局説了算。同時要強化問責措施,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檢察機關對重大事件同期介入調查,那麼淮河的事情,也完全可以讓紀檢監察和司法部門同期介入,這無疑是加大執法環境力度的一個最有效支持和手段。淮河治污如果繼續各説各的理,環境照污染;百姓叫苦聲,誰也不搭理。拳頭打在棉花上,板子打在誰身上?模糊責任等於沒有責任,最後不了了之,受苦的還是沿岸的老百姓。
筆者要説:天道酬勤,官勤之時就是水清之日。願淮河治污從擁有一個全新的執法理念和科學規範的運行機制開始走出困惑,各級政府和部門捨棄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嚴格執法,真抓實幹,嚴肅查處一批非法排污的違法企業和瀆職人員,還人民群眾一個天藍水碧的生存環境。 (作者:梁江濤)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