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東方時空]大學畢業生走向基層之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6日 12:59 來源:
    進入[東方時空(新版)]>>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看點):近幾天持續高溫,天氣很熱,但是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學畢業生來説,心裏的溫度可能沒有這麼熱,可能還比較涼,因為工作不太好找,就業形勢比較嚴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意見》有以下幾個規定:一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就業;二是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基層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三是省級以上黨政機關考錄公務員,考錄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高校畢業生的比例不得低於三分之一,以後還會逐年提高,還有一條就是要選拔一定數量的應屆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主要充實到農村鄉鎮和城市街道等基層單位。

  《意見》的出臺是跟現在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緊密相連的,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來看一看今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如何。

  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這已經是社會各界普遍感受到的危機。這些年來,我國高校尤其是在規模方面發展非常快:1997年招生人數是108萬人,2002年為320萬人,今年是475萬人。由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外國用了幾十年時間,我國僅用了不到十年。高校規模跨越式發展,一方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但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危機也在逐年顯現。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開始有計劃地在一些重點大學招募去西部支援教育的志願者

  據統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去年平均就業率為73%,實現就業人數204萬人。也就是説,至少76萬名大學生沒能當年找到工作。但是到了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再次突破新高,達到338萬人,總人數比2004年又增加58萬人。按照國家現有的經濟結構狀況看,現在我國農業經濟佔國民經濟的一半,第二、第三産業佔了一半,農業吸納大學生的能力有限,第二第三産業的發展水平也不足以吸納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因此專家分析,高校就業形勢嚴峻的態勢在未來幾年將會持續下去。

  大學生就業難,除了受到我國現有的經濟結構發展水平的限制之外,大學生自身存在什麼問題呢,我們通過央視公眾和新浪網做了一個調查,3小時內有2674人參加調查。

  時空調查:大學生就業難的自身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1、 對崗位期望值過高 33%

  2、 缺乏實踐經驗 32%

  3、 專業理論功不紮實 17%

  4、 缺乏對國情的認識 13%

  5、 其他 5%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支邊,幾乎是一種純粹理想主義的選擇

  從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大學生就業難除了客觀上就業市場本身的因素之外,大學生畢業生對就業崗位期望值過高和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身因素。鼓勵畢業生去基層,除了促進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之外,也有著增加畢業生基層實踐經驗的考慮。如何讓高校畢業生走向基層,回顧從五十年代開始一代又一代畢業生走向基層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其中鮮明的時代印記。

  拍攝于1983年的電影《青春萬歲》,它根據著名作家王蒙的同名長篇小説改編而成,描寫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群中學生的生活。他們充滿了青春的理想和激情,夢想著為祖國的建設奉獻出自己的所有智慧和汗水,這部電影不知勾起了多少老人對自己青春歲月的回憶,也一度燃起了許多80年代年輕人為祖國奉獻青春的熱情。

  正如電影中所描寫的那樣,上世紀五十年代,有大批知識青年滿懷著支援國家建設的理想,來到新疆、貴州、黑龍江等邊遠地區,他們中的很多人紮根在邊疆,奉獻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那時的支邊,幾乎是一種純粹理想主義的選擇。


文革時代的年輕人下鄉,帶著濃濃的時代烙印,是一種國家性的選擇

  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文革開始之後,一場規模空前的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展開。幾十萬知識青年,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信條支撐下,奔赴祖國大地上每一個貧窮、荒涼的角落,幾乎所有的山林原野間都有了知識青年的身影。無論是對於知青,還是對於他們去過的鄉村,這都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下鄉,帶著濃濃的時代烙印,是一種國家性的選擇。

  下一次的青年下鄉高潮到來,是在大約十年前。隨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出臺,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開始有計劃地在一些重點大學招募去西部支援教育的志願者,對於被選拔上的志願者,國家會有一些補償,比如每年寒暑假回家路費補貼,一年後可以回到原來就讀的大學免上研究生等等。由於這項政策既考慮了國家的需要,又滿足了學生個人的要求,因此報名參加者十分踴躍。但由於條件所限,每年招募的志願者總數比較少。

  到了2004年,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共同組織了規模更大的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從應屆高校畢業生中招募了6000人,到西部地區從事1—2年的教育、衛生、農技、扶貧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工作。志願服務期滿後,鼓勵大學生紮根西部就業,也可以自主擇業或流動就業。財政部、人事部等部門對志願者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支持。由於開始的時間不長,這項計劃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到邊疆去的大學生並不是當地真正需要的人才,大學生在當地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等,但是總的來説,這個計劃已經為一部分大學生鋪就了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也未渴求人才的落後地區帶去了希望。


  與以前不同的是,從新出臺的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政策來看,一方面有著明確的實現目標,另一方面也制定了更加具體的的激勵措施和保障手段,比如今後在選拔縣處級以上黨政領導幹部時,要注意從有基層工作經歷的高校畢業生中選拔。對志願服務西部、到鄉鎮開展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到村和社區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工作2至3年後,報考公務員或研究生的,給予政策優惠等。如何看待這種變化呢?聽聽場外評論員的説法

  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劉爾鐸:現在來講,應該説我們不排除理想主義仍然存在,但是多數來講進入了一種比較實際的,應該説是符合個人的發展或者利益為契機的這種流動。就是説隨著1979年經濟改革,人才到基層去這個流動更多的是遵循了一種符合個人發展,符合個人利益的這樣一種市場經濟動機的這樣一種模式。你比如説去西部,公務員去西部,三年前就有了,要求公務員到基層。現在,發展到國家要求公務員有基層工作經驗,其實這樣的話,都是通過一種政策,而這種政策既是一種動員,也是一種,有一種激勵措施。這樣的話,這種方式來解決人才向基層的流動,同時也能部分的推動這種大學生或者人才的就業。

  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畢業生下基層的形式也在發生變化。新出臺的《意見》包括近幾年關於大學畢業生去西部的優惠政策標誌著,對大學畢業生下基層已經由原先單純的提倡、引導改變為創造條件,利益誘導,進而走向制度化的層面。既考慮到國家需要也考慮到畢業生自身要求,實現畢業生下基層從“要我去”到“我要去”的轉變。

責編:陳卓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