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探尋鄭和之路:學界有爭議 蓋棺難定南京鄭和墓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20日 10:35)

  中新社南京六月十九日電(記者 韓勝寶)

  南京鄭和墓位於風景優美的著名佛教“牛頭禪”發源地牛首山南麓,現江寧區境內。記者來到鄭和墓,但見此墓前傍水庫,後靠大山,峰巒環抱,風水極佳。墓地居於一個小山坡上,佔地面積約二十畝,南北長三百米,東西寬六十米,高約八米。墓按伊斯蘭風格修建,整個墓形是“回”字形,保持了回族及穆斯林葬儀的習俗、規格和風貌,當地人稱此山叫“回子山”,稱墓為“馬回回墓”。

  鄭和墓前臺階有四組七層二十八級,寓意鄭和七次下南洋,歷時二十八年,遍訪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記者看到鄭和墓正在全面整修之中,新建了一座石質牌坊,擴建的陳列室建築面積五百平方米,並更名為南京鄭和史料陳列館。

  南京鄭和墓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發現以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學者、游客前來參觀。一位長期研究南京地方誌的業內學者稱,鄭和墓究竟是真墓還是衣冠冢,眾説紛紜。通過長期研究和查閱資料,他發現此處的鄭和墓可能是一處牽強附會的歷史遺跡,其中埋葬的是不是鄭和,學界一直存在着爭議。

  認為此處為鄭和安葬墓的學者考證,《鄭和家譜首敘》雲:鄭和“止(亡)於王事,歸葬牛首山,賜祭田萬頃,詔以立功之處建立。”清同治《上江兩縣誌》:“牛首山,太監鄭和墓。永樂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復命,卒於古裏,賜墓山麓”。該志(繫上元、江寧合志)所記,鄭和死於古裏(今印度科澤科德),賜葬於南京。

  但有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文獻不可信,由於當年指認“回回山”古墓是鄭和墓主要依據村民的傳説和推測,也沒有發現證明此墓是鄭和墓的文物。不少學者認為這座“鄭和墓”至多只是鄭和衣冠冢。鄭和一四三三年四月逝世於印度古裏,船隊同年七月返回國內。這就是説,鄭和去世到船隊返國歷時三個多月,正是炎熱的季節,航線地處熱帶,鄭和的遺體顯然不可能保存好帶回國內安葬,很可能葬在古裏、蘇門答臘或爪哇。

  江蘇省鄭和研究會顧問馬光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披露了最新研究成果,南京大學教授潘群、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季士家、鄭和後裔鄭自海等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得出結論:南京鄭和墓並非衣冠冢,而是名副其實的鄭和安葬墓。

  這些南京的專家學者和鄭和後裔一致認為,南京是鄭和歷次下西洋的“大本營”,六次下西洋後鄭和又出任南京守備六年,象鄭和這樣顯要的人物,葬在南京,對皇上、對死者,以至對其子孫後代都有了交待;明代中國水銀防腐已盛行,明代大小貴族均知屍體防爛之術,鄭和之前的明朝政要死後用水銀防腐四月以上也有先例;據記載鄭和寶船上有專門的停屍間,併為下西洋的要員準備了兩口棺材,印度洋的氣候適宜屍體的保存;鄭和病逝後,他的副將王景泓是急速率船隊運着鄭和的屍體返航的;鄭和是一四三三年由明朝宣德皇帝賜葬,皇帝決不可能賜葬一個空墓或衣冠冢的。

責編:王麗華  來源:中新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