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14屆生命起源國際大會19日在清華大學舉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7日 11:29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記者張俊華北京報道):第十四屆生命起源國際大會(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Origin of Life)于2005年6月19日~6月24日在北京清華大學隆重舉行。

  生命起源國際大會由國際生命起源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Study of Origin of Life)主辦,每三年舉行一次,是生命起源研究領域最高級別會議,受到全世界化學、生物、天文、地質、物理、考古及航天等各廣闊領域專家的關注與參與。

  今年這次大會是該會首次在中國舉行。大會名譽主席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院士,大會主席為清華大學趙玉芬院士,大會總顧問為生物物理所貝時璋院士。屆時,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等將應邀到會並講話。

  這次大會註冊到會中外學者320人(來自34個國家),其中諾貝爾獎得主2人,各國院士18人。大會收到論文244篇,其中邀請及口頭報告63篇,展板展示181篇。大會不設分會場,所有報告全員參加。包括註冊在內,大會將整整進行6天。

  大會期間的6月21日下午14:00——16:00,與會三位科學家將做客央視國際網站CCTV.com就生命起源研究中的迷人課題與有趣故事和網友進行交流,他們分別是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Manfred Eigen、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William Schopf和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均遠。本次在線交流的主題為“我們究竟從哪來?要到哪去?生命的本質是什麼?”(論壇地址:http://bbs.cctv.com.cn/board.jsp?bid=3123)

  第14屆生命起源國際大會內容簡介:

  一、十一個主題:

  一原始環境;

  二前生物合成;

  三不對稱起源;

  四RNA世界;

  伍細胞生命的出現;

  六最小生命形式搜尋;

  七生命的歷史記錄;

  八極端條件下的生命現象;

  九太陽系內的太空生物學;

  十歷史與教育;

  11.生命起源研究展望。

  二、四個科普演講:

  為了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生命起源研究的熱情和興趣,也為了對廣大公眾普及生命起源的科學知識,本屆大會特別為市民準備了四個科普演講。

  一諾貝爾獎獲得者艾根教授《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二放電實驗的發明者米勒教授《前生物合成與生命起源》;

  三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陳均遠教授《動物世界的黎明與外空生命的展示》;

  四中國生物物理學開拓者貝時璋教授《細胞重建——細胞起源的縮影》。

  三、相關背景資料

  (一)世界生命起源研究最新成果

  生命起源與物質起源,宇宙起源一道並稱為當今世界三大難題,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之一。由於其高度交叉性,涵蓋的學科領域包括化學,生物,地質,考古,航天,數學及物理等幾乎所有自然科學門類。對它的深入研究將廣泛帶動一系列學科的發展。對它的關鍵問題的突破不僅可極大提高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水平,也必將産生一系列新方法新技術,並應用於科學與經濟的發展中。

  國外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生命起源與進化的研究,並已取得輝煌的成果。由這些成果又衍生出許多的新技術,新理論,並已應用於工業與科學研究之中。

  其一,以Miller為代表的放電氨基酸合成實驗開創了現代生命起源的新紀元。該實驗使人類第一次認識到氨基酸等生命物質是怎樣由最簡單的原始小分子而生成的。沿著這一條道路,人們逐漸理解了鹼基,糖,核苷及核苷酸等其它重要生物物質的起源問題。在這一研究的發展歷程中,同時促進了放電化學,光化學和其它射線化學發展,並進而推動了微波化學和聲化學的發展。

  其二,以美國航天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在Miller實驗的基礎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太空生命的探索熱潮。NASA不遺餘力對火星發射了一個又一個探測器,並已在火星上找到了水存在的證據;歐盟科學家則對慧星,隕石等天體物質進行了深入探測,併發現氨基酸在以上各天體中存在的證據;而法國等國則對木衛六(Titan)專門發射了探測器併發現了甲烷,HCN等150余種分子,對生命起源研究具有極大的推進作用。這種對太空生命的探索熱潮背後,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改造月球,改造火星的計劃不斷出臺。封閉的生命圈研究也方興未艾。人們正為人類有朝一日走出地球,移民宇宙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也為爭奪宇宙資源埋下伏筆。

  其三,以Orgel為表的一批科學家對核酸的模板聚合反應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在沒有酶存在的條件下,核酸單鏈可製造其互補鏈形成雙鏈,並進而複製自己。另一批科學家則發現RNA不僅是遺傳物質,而且它具有催化功能。由此提出了細胞起源之前的“RAN世界”理論。以上兩者結合在一起,科學家們又發展起來了一種試管內進化技術—分子進化工程。現在分子進化工程的結果已經能夠回答諸如以D-核糖組成的核酸只選擇性把L-氨基酸聯接上tRNA這樣的困難問題。與此同時,在新藥創造,新功能基因的發現和新物種的開發方面,分子進化工程的發展已顯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

  其四,以Schopf為代表的科學家已發現距今最早的生命化石(38億年前)。對地球上生命的年齡進行了初步定義。由此而發展起一整套考古學與地質學研究的新方法,對地球演化,礦物形成理論都具有貢獻。其中一項拉曼成像技術,還可以進一步應用於醫學診斷之中。

  其五,在多肽與核酸的形成機理和其相互關繫上,國際上已有一大批科學家做出過傑出貢獻。最重要的是先有蛋白質還是先有核酸一直成為生命起源研究中的熱門爭論課題。對其深入的研究已發現了多肽形成的機制,核酸形成的機制,多肽與核酸形成的能量物質(或推動力)來源等。我國以清華大學趙玉芬院士為代表,提出了磷酰氨基酸為基礎的多肽與核酸共同進化的模型,受到世界學術界的注目。在進行磷酰化氨基酸的成肽機理的研究中,已經發展了獨有的多肽合成方法,並已應用於二肽藥物的工業生産之中。

  生命起源研究內容十分廣泛,以上方面的進展只是滄海一粟。其它諸如非天然氨基酸在生命體系中的表達,非天然核酸的形成及在醫藥和物種創制中的應用;手性起源及其在不對稱合成中的應用;極端條件下的生命現象及其在發酵與生物制藥工業中的應用等領域不勝枚舉。總之,生命起源與進化的研究是當今科學研究的制高點之一,也是同時具有巨大應用前景的交叉學科。

  (二)中國已躋身生命起源研究強國之列

  我國雖然在純粹的生命起源課題上國家資助的課題不多。但經過廣大科學家的不斷努力,已發展起了一支強大的與生命起源相關的研究隊伍。並已取得可喜的成就。

  1, 以清華大學趙玉芬院士為代表,提出了蛋白質與核酸共同起源與進化的實驗模型。經過了二十餘年不懈的努力,現在該模型已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下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在該模型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研究遺傳密碼子的起源。

  2, 以生物物理所貝時璋教授為代表提出了細胞重建學説。經過七十年來的發展,已積累許多重要成果。該學説對細胞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並在國際上已産生了一定影響。

  3,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早就提出了宇稱不守恒原理,這與手性起源具有深刻的聯絡。北京大學王文清教授,高能物理所冼鼎昌院士等也在手性起源上做出了出色工作。

  4, 以陳均遠教授等科學家為首,對雲南澄江生物大爆炸進行了深入研究,對生命的進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5, 中科院微生物所,浙江大學等單位對極端條件下的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耐輻射和耐高溫的古菌。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併為工業應用奠定了基礎。

  6, 香港科技大學王子暉教授發現古細菌—嗜熱甲烷古菌可能是“生命之根”。他同時根據遺傳密碼進化原理在世界上首次利用Bacillus subtilis 菌將非天然氨基酸表達進蛋白質中,開創了非天然氨基酸蛋白質工程的新領域。這一成果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讚譽。

  7, 我國已躋身世界航天大國。外空生命探索已有一定條件,如果加強國際合作,該領域也具有條件趕上國際步伐。

  總之,生命起源研究是一項古老而又年輕的綜合性前沿研究領域。近年來由於對火星和土衛六的探測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公眾對生命起源研究的興趣,也引起了廣大科學家的熱情。借這次大會在中國舉行的難得機會,可極大地促進國內分散在各領域中與生命起源相關研究者的整合;有利於中國學者與全世界的一流學者相互交流並進而開展國際會議(歐洲航天局已表達與中國學者合作意向);同時,也將有利於我國學者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整體研究水平上的差距;也可以讓我國的科研管理部門認識到我國在該領域中的投入不足之處,並認識到增加資助力度的必要性。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