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時評:從費孝通到大學生李強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0日 00:56)
李強是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二年級本科生。這個稚嫩的大學生,因了他的一篇暑假調查報告《鄉村八記》,被這個學院的院長、資深報人范敬宜激動地點評推介,一時成為新聞人物。之所以把他和學界泰斗費孝通先生扯在一起,是因為兩人身上共有的一種學術精神,用范敬宜院長的話説,是“肯沉下去了解中國”。
范院長用了“驚異”二字來形容讀到李強調查報告的感受。依我的理解,這“驚異”自然不光在於對李強才華的稱嘆———在清華,聰明孩子多如過江之鯽。“驚異”,恐怕更多地在於,今天的年輕人、今天的大學生,竟也有人“肯沉下去了解中國”,肯鑽進農戶家中,一筆一筆地為之算計柴米油鹽、針頭線腦,且為了農民的入不敷出、教育的欠賬驚人、鄉村選舉的敷衍潦草……而焦首煎心。
確實,在目下我們所熟悉的大學生形象中,李強顯得“另類”。我們熟悉的,是剛從高中的題海中“解放”出來,又陷入英語四六級考試、雅思考試、GRE考試等輪迴的年輕人。在同齡的大學生守住電視狂看NBA,抱着辭典狂背ABC的時候,李強沉默地去了晉中鄉村,細細地和農民聊天,感受鄉村的寒冷,感受自己如泉涌出的思想。
李強的身影,在今天確實有些孤獨。以至於我們想給他找一個精神夥伴的話,不由自主地就上溯到了比他年長70多歲的費孝通。這中間的歷史跨度,確實太漫長了一點。走向鄉村的知識分子,不是沒有,而能捧出如《鄉土中國》一般厚重果實的,卻是寥寥,寥寥到費孝通的“江村”,幾成學術“絕唱”。
由於工業化姍姍來遲,中國讀書人其實和鄉村有天然的血親之緣。就是現在,上溯最多三四代,總數得出祖上“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履歷。但因為高等教育一直都是普通民眾特別是農民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讀書人就又習慣着沾沾自喜與高高在上,甚至努力撇清和鄉野的關係。當年五四運動會先拿不屑稼穡的孔老夫子開刀,一批經歷歐風美雨的知識分子,更走進鄉野,寫出一批以農民為主角、關注民生問題的作品。
知識分子這份致力於從鄉村“懂得中國”的努力,後來雖也不絕如縷,卻始終未能蔚為汪洋。現代化浪潮未能撼動中國城鄉的二元結構,改革的不同步,使城市與鄉村的疏離變本加厲。走出鄉村,成了年輕人痛切的呼號。會讀書的,上了大學;不會讀的,則進城打工。我們鮮見逆向的流動,而對了解國情、了解鄉村有興趣的年輕學生,更成了鳳毛麟角。
年輕的李強之所以讓人“驚異”,他的《鄉村八記》之所以彌足珍貴,是讓我們看到了某種希望。先有徐本禹主動下鄉支教感動了中國,後有李強主動“沉入”鄉村去懂得中國,如果知識分子關注鄉村的理性與熱誠,真的能從此蔚為汪洋,而不僅僅是偶一為之的社會實踐,那麼,這真的是解決“三農”問題、城鄉差別問題的又一希望之所在了。
因為,解決問題,總是先要從了解開始。(李泓冰)
責編:閆冬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