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熱議:一班16個班長?
觀點三:一班16個班長背後之隱情
如今大學生畢業後到社會上找工作,都會製作一份簡歷。人們發現,這樣的簡歷越來越虛了,許多簡歷“水分”很大。11月21日,在2005年北京地區畢業研究生供需雙選會上,記者了解到,某大學一個班30名學生,竟然冒出了16個班長,剩下的也全是班幹部。有的學生簡歷上寫的參加過科研及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假的。(《北京娛樂信報》11月22日)
30名學生的教學班有16人是“班長”,這假造得也夠典型的。這種假簡歷似乎每年都讓用人單位和校方遭遇尷尬。
為什麼大學生都愛在簡歷中“兌水”?這恐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招聘上的弊端。
我們知道,如今大學畢業生找工作越來越難了。許多單位引進新人,都有一些附加條件,如黨員、班幹部優先,學生須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最好能有工作經驗等。這些情況影響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用人單位的這些條件儘管情有可原,但對多數學生來説是“不平等條款”。為了彼此能夠在同樣起跑線上參與就業競爭,於是有的同學只好在簡歷上“兌水”。
假簡歷多也暴露人才市場選拔藝術困乏。一些單位招聘人才,一般是靠“看”靠“問”,缺乏科學考核手段和過程。因此誘使一些人造假矇混過關。造假者多本身就説明,這一招在應聘時“管用”,不然大家為啥都會往簡歷中“兌水”呢?有學生告訴記者,自己真實填寫,而別人卻造假,那不要吃虧嗎?説明有的人造假也是所迫。
30名學生16名“班長”也説明,在畢業生就業問題上,一些學校缺少責任心,不能積極配合用人單位選人,把用人單位選人僅看成了用人單位的事。有的大學認為,學校的任務是培養人才,發完畢業證便了事,對學生的就業不很關心。這其實是一種認識誤區。筆者以為,從招生到送學生就業,應是大學培訓的完整體系,就業情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招生和學校的社會信譽。怎能説與己無關呢?如果校方積極參與學生的首次就業活動,假簡歷就會大為減少。
所以,“30人的班16人是班長”的現象,表面上看是學生的道德修養問題,實際上是社會人才招聘機制不成熟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著這些漏洞和不規範過程的誘惑。如果程序方法科學,假簡歷不應該有市場。如大學主動為每一名畢業生建立電子簡歷,用人單位隨時能夠從網上了解畢業生的情況;規範個人簡歷格式,增加學校意見欄;增開學校和用人單位互動渠道;用人單位增加科學選人用人手段;供需雙方強化對造假簡歷者的批評教育,注意營造造假害人不利已的氛圍等等,如果能夠這樣,造假者不僅沒機會,而且造了也沒用。(作者:趙光瑞)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