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當代大學生的共同疑問——“我是誰?”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5日 17:30)

  新華社石家莊3月25日電 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應該怎麼去做?三個問題看起來是如此簡單,卻是現在的大學生最想搞明白的。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曾留學美國的心理學教授王欣向記者感嘆,經常有學生把這樣問題提出來向她尋求解答,中國大學生雖然經過無數次激烈緊張的選拔才進入高校,卻對自己人生最起碼的存在狀態表現出無知。王欣教授認為,這種現象應歸咎於傳統教育的弊端,多數孩子從小被動接受家庭、學校的強制教育,一直在為父母、親朋、老師等其他人的愉悅去學習、考試,從未活過真的自我,到了大學後這種矛盾激化,才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

  河北省某高校通過連續幾年跟蹤調查顯示,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當代大學生呈現出的心理問題增多,而且在重要性次序上發生了變化。情感、社會交往和學習在老一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現在的前三位仍是這些問題,但社會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學習問題排第二,情感在第三位。外表、就業、性等因素也成為大學生心理諮詢的新熱點。河北省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魏文風老師認為,所有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大學生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問題。

  魏老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向記者解釋説,大學生的社會交往障礙在於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跟別人相處,由此産生出情緒上的焦慮不安。因為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多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出生的獨生子女,從小就缺乏同伴,交往活動少,個人主義意識過強,到大學後同學之間的背景、文化、性格有差異,就産生了心理困惑。學習問題表現在心理上則是:不知道自己該學什麼,自己適合學什麼專業不清楚。這是由於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就業壓力突然增大,社會誘惑比較多,從而大學生對確定今後的人生目標搖擺不定。情感問題最典型的是不懂如何與異性交往,不懂得怎麼接受或者拒絕愛,家長、老師在中小學就對異性交往過於敏感,大學生生理狀況已基本發育成熟,大學階段突然解凍有了自由,學生一時就顯得無所適從。

  “我今年23了,狗屁都不會幹,自私無聊愛慕虛榮人還挺賤,老媽説,你就在學校給我好好地念,我説著容易心裏卻在犯難。我是社會養活的寵物還是廢物?茍且地活著是我的權利還是義務?別看在學校人五人六,書到用時方恨少心裏有數。”這首如今在大學盛行的校園歌曲也許正表達著大學生們的共同困惑:我是誰?(記者朱峰、李俊義)

責編:魏偉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大學生:被修剪成好看的盆景 心理受束縛(2004/03/25/ 16:29)
  • 大學生不成熟性心理亟須科學引導(2004/03/25/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