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學家集體辭職 與政府"對峙"余波難了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0日 15:38)
新華社巴黎3月9日電(記者楊駿)在人們眼中,一向只知做學問的科學家,在法國居然到了憤而集體辭職的地步。已持續近兩個月的法國科學家抗議政府削減科研經費活動3月9日達到高潮,近千名科研單位負責人宣佈辭去行政職務。法國科學家與政府的“對峙”緣何到了如此難以收場的地步?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雖然官方一直説科研乃法國國策優先之業,但近兩年,法國科研投入只佔國家預算的2.2%,少於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而政府還大量削減科研崗位、凍結科研基金。這種現象已經蔓延至居裏研究院、巴斯德研究所等世界著名科研機構。政府的做法激怒了科學家。今年1月,法國5000多名科學家在互聯網上發表公開信,表達對政府科研政策的不滿。一石激起千層浪,數萬名科研人員已在公開信中簽名,大小抗議活動也此起彼伏,科學家與政府形成了“對峙”。
由於科學家的抗議活動斷斷續續,難以像地鐵或卡車司機罷工那樣立即對日常生活産生影響。因此法國政府起初對此事並不在意,基本採取大事化小的態度。然而事情並未就此平息下去。科學家的抗議聲浪兩個月來一次高過一次。一項調查顯示,81%的法國民眾支持科學家的行動。更有上千名法國科研單位負責人因不滿政府的敷衍態度,聲言在3月9日這天集體辭職。科學家與政府的對峙由此升級。
法國政府削減科研經費確實有其苦衷。目前法國經濟不景氣,財政赤字早已超過了歐盟規定的標準。而科研活動投入巨大,收效很慢。不得已,為了補上其他領域的赤字漏洞,法國政府採取了“拆東墻補西墻”的措施。但拆到“科研”這座墻,動到了“人才”這個基礎,可謂是動了國家的“根本”。包括發現艾滋病病毒的蒙塔尼這樣的頂尖法國科學家都到美國尋求發展,反映了法國留不住人的嚴重現狀。
法國科研體系本身也存著一些弊病。法國政府一項調查表明,法國最具權威的國家科研中心對科研進展反映遲鈍、難以改革、政出多門等等。削減經費成為了政府對法國科研效率表示懷疑的體現。
事實上,平息科學家的“憤怒”已成為法國政府當前頭等國內大事。政府部長以及總理、總統紛紛就此發表講話,提出亡羊補牢的方案。總理拉法蘭9日説,辭職並不能解決問題,他已經決定在2007年前追加科研投入30億歐元,並表示將不再與科學家“討價還價”。然而科學家對政府的改進措施也不買賬,集體辭職行動照舊實施。
輿論認為,目前政府與科學家在關鍵問題上仍互不妥協,由此受到損害的是法國科研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政府與科研單位領導人都應該進行反思,從而找到當前矛盾的根源所在。但這需要過程,在此之前,雙方的“對峙”將難以結束,或許才剛剛開始......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