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成功解析SARS冠狀病毒進化規律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30日 22:59)
新華社廣州1月30日電 全國防治非典科技攻關組和廣東省防治非典科技攻關領導小組30日在廣州宣佈,中國科學家經過8個月的聯合攻關,在防治SARS基礎理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1月29日美國出版的國際權威雜誌《科學》全文公佈了中國課題組研究SARS的分子流行病學,解析SARS冠狀病毒分子進化規律的最新成果。
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國屏介紹了這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他説,通過研究,在流行病學和分子進化概念上定義了2002/2003年間SARS流行的早、中、晚三期,也定義了每一階段的基因組分子標記。認識到最早的病毒基因組類似于動物來源的SARS樣冠狀病毒。SARS冠狀病毒基因組的中性突變速度穩定,為艾滋病毒基因組的突變速度的三分之一。SARS冠狀病毒基因組各主要片段在疾病流行過程中,對於環境的選擇壓力有不同的反應。
趙國屏説,此項研究發現,來自於環境的SARS冠狀病毒感染人類初期,致病能力和傳播力似乎較弱,疾病相對易於控制和治療;但由於受到強大的選擇壓力,病毒變異快。其次,經過一段時間在人體上的適應,流行病進入中期,病毒的變異趨緩,但傳播能力卻比較強。最後,流行晚期的病毒基因組似乎十分穩定。
研究SARS分子流行病學,解析SARS冠狀病毒分子進化規律,對於認識這一新發傳染病的起源和傳播規律,提高臨床診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據介紹,課題組首先對SARS流行病學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認識到SARS流行早期具有獨立發生、有限地域、有限傳播的特徵;這一特性提示該階段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來源,其傳染性與2003年春節開始的超級傳播事件後的病毒有很大的不同。
課題組完成了來自廣東和香港的SARS發展各階段的24個病人的18株SARS冠狀病毒分離株及11份含病毒生物樣品的病毒基因組全序列測定,結合已經公開的其他32條人類SARS冠狀病毒及2條果子狸的SARS樣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全序列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對SARS冠狀病毒在流行過程中的分子變異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根據研究,中國科學家還專門指出,如果注意對可能來自動物的新發SARS冠狀病毒感染的監測,及時加以隔離、控制,今後就不會産生暴發流行。這一研究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對於今後深入研究SARS冠狀病毒等具有動物來源的傳染性疾病(如禽流感等)的傳播和變異規律,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這是中國科學家在SARS研究中所獲得的又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科研成果,為防治SARS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防治非典科技攻關領導小組總顧問鐘南山認為,這是在大協作下産生的大成果,研究把流行病學與臨床、實驗室科學結合起來,有重大的實踐意義。此研究進一步了解到病毒的源頭可能是果子狸,而且通過對早、中、晚期的研究,了解到分子流行病學的變異與臨床症狀及傳染性的關係。他説,入冬後出現的早期三例SARS病例傳染性不強,並不意味著以後下一階段沒有傳染性,所以還需要提高警惕。
此次較為龐大的科研攻關任務,是在全國防治非典科技攻關組的領導和支持下,聚集了來自廣東、上海、北京、武漢、香港以及美國芝加哥大學等15個研究機構的60多名科技人員,精誠合作,團結奮鬥才完成的。科研攻關獲得了國家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廣東省SARS科技攻關計劃以及上海、香港和其他各方面的支持和資助。(記者 楊霞)
責編: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