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勇氣"登陸火星説起:美國風景為啥獨好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06日 14:42)
科技日報消息:日本“希望”號探測器未到火星就提前終結使命,歐洲“獵兔犬2”號登陸器至今下落不明,1月4日美國“勇氣”號火星車終於不負眾望成功登上火星。近一時期,火星探測就是這樣在挫折與成功的交疊中艱難前行。挫折後的反思與部分的成功一方面愈發堅定了人類探測火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使我們看到太空探索離不開一個國家強大綜合國力的支持。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火星探測素來以難度大、失敗率高而著稱,是否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主導著各國火星探索的成功與否。常人對火星探測的關注往往僅限于探測器的發射、探測器登陸火星以及探測器在火星上的新發現等。事實上,探測火星過程中的上述幾個關鍵階段,是對大量高精尖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考察與總結。轟轟烈烈的火星探測活動背後,是人類在航天、遙測、人工智慧等尖端科技領域長期艱苦卓絕的探索。一個國家只有在這些領域的技術都過硬了,它勾勒的火星探索藍圖才能有順利實施的保障。美國“勇氣”號火星車的成功登陸再次向我們作出了證明。
41年來,在人類發起的30多次火星探測活動中,美國佔了約一半。雖然其中多數以失敗告終,但科學家在探測器發射、探測器能源供應、探測器著陸方式和技術以及火星環境探測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為“勇氣”號成功登陸火星奠定了基礎。相比之下,歐洲宇航局的“火星快車”探測器和日本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就顯得有些“根基不穩”。
過去,歐盟航天業一直專注于衛星製造和商業火箭發射,避免參與美俄載人航天、外太空探測等項目的競爭。近些年來,儘管歐洲航天局在探月以及木星和火星探測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無論在技術上還是經驗上都與美國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去年6月發射的“火星快車”探測器也只不過是歐洲航天局在火星探測方面邁出的第一步。從這個意義上講,“火星快車”攜帶的“獵兔犬2”號登陸器遇到挫折並不意外。與此同時,日本“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的“半途而廢”,也同樣暴露出日本在技術與經驗上的差距和不足。另外,環境監測衛星“綠色2號”報廢和H2A火箭發射間諜衛星失敗等也説明日本在航天技術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科學研究縱深發展的今天,任何一項重大成果的出現都離不開強有力的經濟支持。在高成本的航天研究領域,各國技術上的拼搶,實際上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高投入也許並非意味著絕對的高成功率,但成功的背後一定少不了足夠的資金支持。
事實上,火星探測起步于原蘇聯。1962年蘇聯發射的“火星1號”探測器被公認為人類邁向火星的第一步。此後,雖然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不斷在火星探測方面進行嘗試,但終因國家財力不如人,被美國甚至歐盟搶了先機。反思2003年航天領域的“屢屢敗績”,日本也得出了相似結論。日本專家認為,該國每年約為1500億日元的宇宙開發預算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要在航天技術上追趕“先人”,難度可想而知。
如同載人航天,星際探索一方面顯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另一方面也推動著各國科技和經濟實力的提高。探測火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只是暫時的,都擋不住人類邁向宇宙更深處的步伐。可以預見,在不太久的將來,以人類登上火星為標誌的星際探索浪潮必將掀開人類進軍宇宙的新篇章。(李雪梅 錢錚)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