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歐空局空間合作雙星探測計劃拉開序幕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30日 04:01)
新華社西昌12月30日電:我國與歐洲空間局的合作項目——“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在此間拉開序幕。北京時間12月30日淩晨3時6分18秒,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SM型運載火箭,成功地將計劃中的第一顆衛星——“探測一號”赤道星送上了太空。
“探測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平臺研製及衛星總成,星上有效載荷數據的採集、管理與傳輸以及部分探測儀器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製,其他的探測儀器由歐空局協調8家歐洲科研機構負責研製。衛星重約350公斤,設計壽命18個月。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探測一號”衛星已準確進入近地點高度為555公里、遠地點高度為78051公里、傾角為28.5度的預定衛星工作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第一次發射高軌道衛星,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高軌道衛星,遠地點高度比地球同步軌道高了一倍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採用了新的發射流程,縮短了衛星測試週期,提升了綜合發射能力。
“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是我國科學家于1997年提出的。它由兩顆以大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的小衛星組成,其中“探測一號”是赤道星,將於2004年發射的“探測二號”是極軌星。這兩顆小衛星分別運行于目前國際上地球空間探測衛星尚未覆蓋的重要活動區,主要用於研究太陽活動、行星際擾動觸發磁層空間暴和災害性地球空間天氣的物理過程。
我國的“雙星探測計劃”引起了國際空間物理界的關注,被列入國際日地物理計劃和歐空局“星簇計劃2”的重要合作夥伴。我國和歐洲將利用中國的“雙星”與歐空局“星簇計劃2”的4顆衛星聯合探測,在從太陽到地球的空間中,形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地球空間的六點立體探測體系。探測的科學成果將由中國與歐洲共同享有。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二號丙/SM型運載火箭,是“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的改進型。
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75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連續第33次獲得成功。
有關方面負責人説,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高水平的空間物理與環境探測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這是我國第一次以自己的先進空間探測項目同發達國家從技術到應用的高層次、實質性的對等合作。(人民日報記者劉毅 新華社記者奚啟新)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