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面對面]戚發軔:解讀神舟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0日 14:17)

  神舟五號飛躍太空

  中國人首次實現飛天的夢想

  第一艘載人飛船的背後

  有著哪些神秘

  對於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又有哪些安全的保證

  今天 年近古稀的總設計師

  走入《面對面》為您解讀神舟飛船

  ■人物簡介:

  戚發軔:70歲,遼寧大連人,1957年畢業于北京航空學院;1991年任航空航天部五院院長。中國空間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方紅一號、二號、三號衛星的研製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


  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首次實現飛天的夢想。據了解,一萬多名科學家、科技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了這次舉世矚目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研製和發射工作,其中有一位70歲的老人,他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戚發軔。早在兩個月前,也就是今年8月4日,《面對面》記者就找到了戚發軔,這是他去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前的最後一個晚上。

  記者:戚總,你好,久仰久仰。明天就要去基地了您這個時候考慮最多是什麼?

  A:我考慮最多的就是在基地不出任何一件人為造成對産品有損害的動作

  記者:怎麼能做到這一點?

  A:嚴格按照我們規定的程序來辦。

  記者:有擔心嗎?

  A:有擔心,應該説我們在設計的時候,一個最高的原則就是要保證安全和可靠。

  記者:你能不能形容一下這個安全問題在這一次載人航天的過程當中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A:那就是説,出了故障航天員能夠安全地返回地面,假如説航天員犧牲了,那就是我們最大的失誤。

  載人航天是一項複雜的高技術事業,不可避免地面臨一定的風險,需要慎之又慎,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前蘇聯在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之前,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行試驗,而美國的無人飛行試驗多達21次,到目前為止,中國只進行了4次無人飛船試驗。

  記者:大家可以非常相信你們的嚴謹,你們的可靠性,但是我們畢竟只進行了四次?

  A:這個靠什麼呢?靠兩個,一個就是靠地面確確實實做了一些大量的實驗,比方説我們一個(飛)船要出廠前做力學的振動,放在振動臺上振,另外放到噪聲混響室裏轟轟,就像火箭上升的時候,進到我們真空模擬器裏頭,模擬真空低溫高溫的環境來經過檢查,有任何疑點有任何問題都淘汰,都把他更換,這個保證了産品的質量。另外一方面就是説我在設計的時候就剛才講我採取了很多冗余、備份,以及原則,什麼原則,一次故障能正常運行,二次故障保宇航員安全返回,應該説我們靠我們的設計質量,生産的質量,和我們工作管理上的質量來保證最後是沒有任何的風險了。這個話不是説絕對的,但是應該説是在我們控制之內的。

  記者:有可能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A:可能出現的問題比方説火箭爆炸了。

  記者:還有呢?

  A:萬一比方説在運行過程當中意外有隕石把我們的密封艙打破了,叫施壓,就是裏面的環境完全和外面一樣是真空了。

  記者:就是按照我們外行來理解的話應該是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每一個小的問題都可能導致毀滅性的災難?

  A:對。

  記者:這個時候能逃生嗎?

  A:航天飛機沒有逃生的手段,我們現在飛船和運載火箭都有救生的手段,這就是我們要保證安全性的一個最重要的措施,有手段把它救出來。


  載人飛船的發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上升階段、運行階段和載入回收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是上升和回收這兩個階段。

  記者:當還沒有升天的時候點火了這個時候出現問題,是不是很容易逃生?

  A:這個時候航天員可以自己逃出來,塔架上有一個救火那麼一個軟的通道,進去以後很快就落到地面了。

  記者:如果沒有點火的時候出現意外,會不會説是百分之百的安全?

  A:只要大於兩秒就有可能救回來,

  記者:但是如果點火了在上升的過程當中這個時候逃生是不是變的非常困難?

  A:是困難,但是我們現在有這個手段,比方説它主要是分高度不同,大氣層內這個時候整流罩沒有脫離的話,頂上有一個逃逸塔,這個時候假如火箭出了事以後逃逸火箭起動了以後,就可以把這個我們飛船和整流罩的一部分,就送到一千三百公里這麼一個高空,那個時候我飛船的返回艙可以彈出來,我靠降落傘我就把航天員就救回來了。你那個炸了,但是我逃出來了,俄羅斯有過這麼一次。可以救回來,那麼大氣層之外整流罩已經去掉了,萬一再出問題的話,我飛船能夠有救生系統,我飛船就是兩段分開了以後,我返回艙也可以回來。

  記者:那返回的時候呢?

  A:那時候救生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有很多備份的手段,比方説我防熱是很危險的事情,我經過四次(試驗)都説我這防熱都是沒有問題的,另外我産品質量不能使防熱層有損壞有損失碰撞,就是要保護,美國航天飛機就是因為泡沫塑料把那個防熱層給撞壞了,這都不是設計本身的缺陷,就説有意外,這個事情咱們就得靠我們來保證沒有這個問題,比如説我們這裡有很多要彈出來的東西,什麼東西都安排好程序不讓它碰到我們的防熱層。

  記者:如果説返回艙不能到達預定的地點,會對航天員的安全造成威脅嗎?

  A:應該説有危險,但是地面有充分的措施,因為我有很多信標,我可以有直升機,也可以有國際救援組織,我們有國際救援系統,通用的信標發射,那麼國際上一些救援的衛星知道在什麼地方,可以通知我們去。

  記者:在你們設計整個程序當中,要保證安全性宇航員只能是被動的嗎?還是可以主動?

  A:宇航員最後一招可以手動控制飛船按預定的軌道返回,有兩種,一種有主份計算機工作,有備份的計算機工作,還有半自動的工作,這三種都失效了,那航天員訓練他自己,看著儀錶、看著舷窗,他控制飛船,也能夠返回來,那麼這個航天員就要有應急應變的能力,那就要求他遇事很冷靜,按照我們説明書按照地面的培訓他可以控制回來。

  記者:他怎麼能發現有問題?

  A:靠儀錶。

  記者:靠儀錶,儀錶可以提醒他?

  A:對,有語音報警,有圖像,有儀錶。那麼他都可以提醒航天員,現在就像我們開汽車,沒有油了儀錶也告訴你了,哪兒漏了氣了也可以告訴你。都可以。

  記者:為什麼給宇航員,宇航員都上了天了,還要給他們配備手槍匕首?

  A:那就是在落到不是預定的地點,那麼一下子找不到,周圍有野獸有什麼,他自衛的手段,俄羅斯就曾經有過航天員到了懸崖絕壁和大森林裏去了,有野獸有什麼他就需要自衛,這是他的生存能力。

  為了確保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戚發軔他們不僅對飛船本身進行了精密的設計,同時充分考慮了影響發射的各種外界因素。

  記者:發射的時間是怎麼選擇的?

  A:發射的時間作為航天飛行器他有兩個時間概念,一個是季節的概念,一個是每天的時間的概念,季節的概念應該説好多人就問了,是不是一定在冬天發射,因為冷天的發射,不管對發射對回收都是不利的,這一次我們就選了十月份發射,能夠做到白天發射白天回收,因為每天這個季節就叫發射窗口,就是只有每天在這個時候發射對我們飛行器來講是有利的,最好的,什麼時候呢,主要是什麼是電源,因為我用太陽能電源,我那個時候發射太陽照射你那個角度是最合適的,發電是最充足的。

  記者:天氣對於發射成功來説有多重要?

  A:天氣對於發射來講也很重要,主要是雷電和大風,運載正起飛的速度很慢,大風乾擾他的姿態,限制風速,風速不超過十米不超過二十米有這麼一個要求。

  記者:您所説的天氣預報跟我們生活中的天氣預報是一樣的嗎?

  A:有相近的地方。

  記者:有什麼不同?

  A:我們的不同比方説下雨壞天不重要,主要看你的雲帶不帶電。另外我們還有一個空間不叫天氣預報,叫空間環境的預報,太陽黑子活動厲不厲害,天上的粒子活動怎麼樣,怕對我們計算機的芯片造成干擾,這有一個空間環境的預報。

  在神舟五號飛船的設計中,不僅要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同時也要為航天員創造一個能夠在太空生活的舒適環境。

  記者:這次設計是三個人的座位,但是實際上只上一個人。

  A:是。

  記者:為什麼呢?

  A:萬一齣了事故可能一個人影響要小一點,

  記者:那上一個人會影響飛船的運行嗎?

  A:沒有影響。我可以把重量重心都可以調整好。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東方一號載人飛船,繞地球運行一週,首次實現人類遨遊太空的夙願,到1999年底,前蘇聯和美國共累計進行110多次載人航天活動。在載人航天器上建造適合人類生活的環境實體,以滿足航天員在太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這是一項十分複雜的技術。戚發軔他們經過努力,攻克技術難關,使中國的飛船具備了載人的能力,在神舟2、3、4號飛船發射之前,中國的航天員也多次進入飛船,進行實地體驗。

  記者:戚總是跟他們拍過胸脯的小夥子你們放心上?

  A:出發之前給預選的航天員我們都開過座談會,我們表示你要相信我們的飛船,我們的工程師是盡最大努力保證飛船是非常可靠的,你要放心,他們也表態就是説我們也相信飛船萬一齣了事以後我們也準備犧牲。

  記者:那您的信心從哪兒來啊?

  A:我信心從我自己的工作,我覺得我通過了現在從第一顆飛船上天,99年,打了第一顆,打了第二顆,打了第三顆,打了第四顆,我沒有出現災難性的故障,

  在戚發軔的一生中,經歷了多項共和國航天事業中的第一次,37歲時,他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

  記者:30幾歲就當上了東方航空衛星1號衛星的技術負責人。憑什麼?

  A:還是歷史給予了這麼個機會,這個機會叫我遇到了,那麼我很好利用了這個機會,沒有辜負這個機會就是了。

  記者:但是據我所知當時得到這個機會的至少有17個年輕人。

  A:因為我在搞導彈的時候、搞運載火箭的時候,就是搞總體工作的,那麼他們都是配套的一些事情,有搞管理的,有搞檔案的,還有搞測控的。還有搞結構的,我是覺得好像並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好像高明了多少我才到那裏去了,我從事這個專業需要人那我就去了,但是我去了幹得挺不錯,這我倒承認。

  記者:怎麼個不錯法呢?

  A:沒有什麼失誤。沒有出過大案子,搞得很成功嘛。

  在戚發軔家的一個櫃子裏,擺滿了各種型號的航天模型。

  A:這個我給説一説,這一排都是我主持研製的衛星,這是東方紅一號。

  記者:打開看看。

  A:可以。這個是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衛星,這是第二顆衛星,實踐一號,那麼以後就搞這個。

  到目前為止,戚發軔參與研製了11顆人造衛星,現在還有1顆仍在軌道上工作。1992年1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59歲的戚發軔執掌起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總設計師的帥印。

  記者:59歲了,應該可以很平安的,已經功成名就了,可以很平安的退休,而面臨的又是這麼一件難事,為什麼還要接呢?

  A: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講,再有什麼想法只要組織安排了,我絕對無條件的服從。

  記者:那當時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或者壓力。

  A:一方面就是説要組建一個隊伍,我們搞載人(飛船)誰都沒有搞過,雖然我搞了四十年這個航天(工作),但我也沒有搞過載人(飛船)的事情。第二件事情要建一個能夠加工生産試驗載人這個航天器的這麼一個大的地面設施,沒有怎麼做。第三你既然是總設計師,總體單位要拿出一個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這麼一個飛船的總體方案來。

  在此後一年半的時間裏,作為總設計師的戚發軔主持了載人飛船的總體方案論證工作,並制定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載人飛船總體方案。

  A:我搞方案的時候,那各種各樣的意見都有。是吧,我都聽,誰的意見都有道理,誰都希望自己的意見被採納,但是我只能用一個,對我來講確實是一個要搞總體的人就要全面比較,找一個比較合適的情況。我不是求它最優,我求它一個整個來講的話,是比較能夠合乎中國的實際情況。

  記者:我聽説那一段是戚總最容易發脾氣,最容易莫名焦躁的一段,是不是真的。

  A:是,是真的。家裏人一我看這個情緒不好,躲的老遠,説咱們別惹火燒身,隔遠一點,肯定今天不高興了,那個時候確實很難,有很多都是我的長輩,搞的比我有經驗,他們有很好的意見,但是從總體上來講不適合我這個情況,我不能用。

  記者:最後這個整體方案是怎麼出籠的呢?

  A:整體這個方案應該説經過大夥充分地討論,我們比較來比較去,認為三艙方案更適合中國這個實際情況。

  當時,美國採用兩艙式的飛船,而俄羅斯採用三艙式的飛船,經過研究論證,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的神舟號飛船是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式飛船。

  記者:理由是什麼?

  A:理由是兩個,一個就是俄羅斯這個飛船一直在用,它經過考驗的東西比較多。第二個事情就是説它採用的一些技術,和我們返回式衛星一些技術比較接近,可以用。所以這樣的話,跟我們就是採用它可能做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記者:但是要把這個方案變成一個現實,從哪著手呢?

  A:我這個方案變成現實,我就是要把這個方案分成幾塊。我把這幾塊的要求提出來,那麼要求我們的承擔單位按我這個去做,拿出樣機來,我連試行不行,我才來認為我這個方案是可行。

  記者:有多少是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呢?能不能給一個百分比。

  A:應該説百分之八十或九十都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在空間載人方面的第一,投入非常多的資金,搞載人航天,中國的科學家也非常關注這件事,並做了大量的工作,出臺了名為曙光一號的總體設計方案,成立了航天員研究和培訓中心。當時,中國搞載人航天憑什麼起步,一度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此時,國際上有人在搞航天飛機,有人搞飛船,航天飛機是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載人飛船則是保障宇航員外層空間生活和工作,並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它僅能使用一次。經過謹慎的選擇,中國決定用飛船起步。

  記者:我們為什麼沒有選擇(航天)飛機式的返回多次使用呢?

  A:經過多次論證,爭論,認為現在看起來也是這個情況,航天飛機並不像當年説的這麼好,這麼高的效益,它發射一次回來之後雖然多次使用,但是那個維修費非常貴非常貴,原來説一年能發射多少次,現在實際上不行,那麼現在來看安全性也不好。

  記者:客觀來説兩者或兩種方式之間有優劣之分嗎?

  A:有,航天飛機本身應該説從原來預想的來講他是多次使用而且運載能力很大,七個人,可以運幾噸的東西,作為一個科學它是進步的,是先進的,做一個科學實驗在那兒做實驗是可以的,真正作為運載火箭去運衛星航天器,可能不是最經濟,可靠性和安全性也不是最好的。那麼我們搞飛船應該説我們還是有一點經驗,因為中國已經搞了返回式衛星,已經打了十幾個,返回式的衛星有很多的技術和飛船有相近的地方,可以借鑒,可以利用,可以繼承,所以飛船是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所以最後決定中國是以飛船來起步。

  從1999年到2002年中國成功發射神舟1、2、3、4號無人飛船,為今天載人飛船的發射打下了基礎。

  記者:從(神舟)一號到五號他們的功能有什麼不一樣?

  A:應該説一號是一個試驗飛船,試驗的關鍵技術,以後就逐漸逼近載人的狀態,等到三號的時候基本上跟載人的狀態就一樣了,那麼載人的狀態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一個就是環控生保,環境控制和生命保證系統,那麼第二個就是儀錶照明系統,沒有人不要儀錶照明,第三就是應急救生系統,有人就要救生,那麼再一個就是要有手控,航天員上去了要發揮航天員的作用要有手控的系統,那麼應該説通過這個三號四號這些東西都考核合格,到五號之前這些都具備了,就應該説給載人創造了條件。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航天技術的進步,國家決定實施三步走的中國載人航天規劃,一期先搞載人飛船,之後建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試驗站,最終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而載人飛船將成為未來太空公共交通工具。

  記者:真的能成為太空公共交通工具嗎?

  A:現在俄羅斯的聯盟號就是已經做到了,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做到這一點,否則沒有用。上去回來不是最終的目標。

  記者:打完五號,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

  A:打完五號肯定來講我們還要做幾次像神舟五號,比方説多人,時間更多的這些飛行。那麼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要發射中國自己的空間實驗室,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戚發軔説他也到了該交接班的時候了,以後會有更年輕的總設計師繼續他的工作,他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中國人遨遊太空。

責編:陳卓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