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3大癥結: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9日 09:49)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 安徽省阜南縣柳溝鎮的焦大姐最近有件難解的煩心事:初中畢業回鄉的女兒在家閒著無事可做。“你説她能幹嘛?考學考不上,地裏的活沒幹過,連洗碗做飯也不會!”前些天,有人幫女兒找了個在城裏做保姆的活,可是女兒思來想去還是一句“做不了”。
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000萬左右的農村中小學畢業生因為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而回到家鄉。一些中小學畢業生因為缺乏生活技能,進城打工沒門,搞二三産業無路,只好在家裏閒著,面臨“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尷尬。
“農村教育沒有出口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曾多年從事農村教育的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農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指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出口(高中、大學)和職業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暢,使得農村考生升學比例始終保持較低水平。據了解,我國普通初中毛升學率約為88%,但在農村地區卻遠達不到這個比例。國家統計局農村調查總隊一項調查顯示,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為4.82億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達到了87.8%。
經濟困難是造成農村學生無法繼續升學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在調整農村學校佈局時,盲目集中農村學校,使得原本能就近上學的孩子因交通不便等原因紛紛輟學。此外,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導致許多農村學生難以在激烈的應試競爭中取得主動。統計表明,目前農村輟學孩子中,有近一半是因為升學無望。
但與眾多農村孩子“無學可上”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大多農村職業學校“等米下鍋”。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張德元指出,與現在農村勞動力80%以上沒有經過任何專業技能培訓形成鮮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職業學校正面臨生存危機。
張德元指出,從1996年到2000年,全國農村地區職業高中在校生數由67萬人下降到55萬人。其中,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滑坡更為嚴重。中等職業學校普遍出現生存危機,農林中專更是難以為繼。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落差?“根本在於這些學校並不能為農村學生帶來很好的就業出路。”李水山指出,目前進城打工已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重要渠道,傳統的農村職業教育一成不變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方法已經很難適應新時期需求,對農村青年的吸引力越來越弱。
張德元援引的一組數據表明,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産業的佔到94.5%,轉移到外地仍然從事農業的僅有5.5%,“可見,農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三産業的專業技能,針對農村的職業教育應該適應這種需要,根據本地經濟特點或勞動力輸入地的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安徽省金寨縣職業高中設置保安、餐飲等專業,結果招生規模年年擴大等成功的辦學經驗值得思考。”
許多人一提起農村教育難的問題,第一反應就是經濟不發展,沒錢搞教育。但在87歲的老教育家方明看來,“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這位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原全國教育工會主席認為,當前我國農村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和教育兩張皮”的問題。
作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學生,方明一直關注著農村教育。“要解決農村教育中致富無術的問題,必須改變教育觀念。要把狹小的學校教育改變為大教育觀念。”方明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的試驗點之一——山西省柳林縣前元莊實驗學校的經驗説明“辦好一校”,就能“致富一村”。
這個曾經窮得出名的小山村,在1987年走上了“農科教結合”的路子,把脫離農民生活、脫離農村經濟的普通小學改成“村校一體”的實驗學校。在這裡,孩子們多了一門課程叫“勞技”;在這裡,教師不單純教書,還是村裏經濟發展的“智囊”;在這裡,村裏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同步規劃、同步運行。現在,村裏的年輕人不僅都達到初中文化程度,每人還掌握了一兩門實用技術,全村人均收入也從以前的320元增加到1700多元。
“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獃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70多年前發出的呼喊,至今聽起來仍振聾發聵。(孫承斌 李薇薇 張景勇)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