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三峽庫區考古發現鹽是古代三峽地區經濟命脈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09日 18:57)

  新華社重慶5月9日電 我國考古工作者和歷史學家在結束三峽庫區135米水位線下的文物發掘和保護任務後發現,鹽是古代三峽地區的經濟命脈。

  從1997年以來,先後有來自全國的6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累計專業考古工作者約3000多人次深入庫區,參加三峽庫區考古工作,獲得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標本、資料,並進行了妥善保管。考古隊伍對散佈在三峽庫區的古産鹽地進行了發掘,摸清了古代三峽地區鹽業的起源、運輸等諸多問題。

  三峽及四川盆地原是一片汪洋,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以後四川盆地成為內海、內湖,由海盆、湖盆而成為陸盆。巫山山脈隆起後,使海底的含鹽層上升,經雨水順裂隙滲透溶化後再流出地表,便形成三峽地區眾多的鹽泉。據地質部門勘探,三峽地區鹽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湖北建始,重慶巫溪寧廠,雲陽雲安、奉節白鹽磧,開縣溫湯井,萬州長灘井,彭水鬱山鎮等。

  考古發掘也發現,三峽庫區的大寧河流域曾是泉鹽的集中生産地,鼎盛時期從事鹽生産、營銷、運輸者多達10萬人以上,影響相當大。巫溪寧廠與彭水鬱山兩處鹽泉是直接流出地表的,至今仍在流淌,連同清江鹽水,這三處是古代巴人開發得最早的鹽泉。此後,巴人又陸續開發了其它幾處井鹽。考古學家在忠縣瓦渣地遺址發現了用以制鹽的陶器殘片堆積層有10多米厚,讓考古學家讚嘆不已。(記者 黃豁)

責編:白秀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