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恐慌情緒 專家:預防非典之八大誤區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01日 17:22)
北京青年報消息:
預防非典之八大誤區
■誤區一:聚眾聊非典
為有效控制非典疫情的蔓延,北京的中小學停課、娛樂場所停業,一些公司單位也提前放假了。但是,在小區裏、居民樓邊隨之出現了一種現象——在家呆閒了呆悶了呆不住了的人們聚眾聊非典,這十分不利於非典的預防。
心理學者認為,人們在恐慌的時候會不相信自己,自信心減弱,更願意相信別人。個人會感到沒有力量來應對風險,這時候人們就會去尋求一種歸屬感,會尋求社會支持系統、他人的幫助,這樣的確能在心理上起到減壓作用。但是,在非典流行的時候顯然不宜採取這種方式來緩解恐慌情緒,非典是烈性傳染病,人群密集會增加非典傳播的概率,所以在這種時候一定要減少,減少面對面的交流。
和朋友交流、獲取心理支持還有很多其他的途徑,如網絡、手機、短信,大家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安全的交流方式。
■誤區二:過度恐慌不出門
與上一種情況恰恰相反,有一些人因為恐慌選擇了足不出戶,甚至有極端者,辭了工作、囤積了糧食,每天呆在家中一遍遍清洗傢具、衣物。
如此謹小慎微按説應該是安全了,實則不然。專家稱過度恐懼會削弱免疫功能,並可能出現“心理髮燒”。
心理過度緊張會加速體內激素分泌,短期內耗費身體內大量的能量,造成體內激素分泌失衡,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削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長此以往,身體就會失去防疫能力,同時自我治愈能力也會下降。
專家表示,適當地進行一些室外活動對人的身體健康十分有益,可以有效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比如在人少、空氣純凈的地方如郊區、公園多活動,或進行適度的體育鍛鍊,都可以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
■誤區三:為避“非典”上山下鄉
在最近幾天的新聞中,我們連續看到、聽到“乘客就診通告”,這些通告的內容大致是:請乘坐過某某航班或車次的乘客及時就診。我們無從猜測那些在旅途中發病的人的具體情況,但是,這種在染病時期的流動對人對己都十分不利。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可有效防止疫情蔓延。
目前已知的“非典”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染和近距離接觸傳染,雖然火車、飛機都採取了嚴格的消毒措施,但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和“非典”病人長時間地相處還是存在被傳染的危險。因此,從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的角度來説要儘量減少城際之間、城鄉之間的流動。有些人覺得北京發病人數多,到郊區更安全,還有些外地打工者為避“非典”回鄉,這些做法給自己和他人都增加了傳染的危險。
■誤區四:有病扛著不去醫院
有些人認為醫院很不安全,不敢到醫院去看病了,怕感染“非典”。對此,醫生的建議是:如果身體沒有不適,要儘量減少去醫院;但是確實覺得身體不舒服,就要及時就醫。雖然醫院集中了很多病人,感染概率高一些,但是如果不去醫院,有可能影響疾病的及時處理,也會有危險。
孕婦例行的檢查必須得做,越到妊娠晚期,這種檢查越重要,可能會有很多的症狀,可以到專科的醫院去檢查。北京市三級以上的大醫院挺多,它們並不專門定點收治“非典”病人。即使收治“非典”,也有非常嚴格的隔離措施,不會傳染婦産科和兒科。
醫生提醒,去醫院要有很好的防護,進醫院前戴上口罩,出來的時候,注意手的消毒,這樣應該是安全的。畢竟,目前的醫院,特別是收治“非典”病人的醫院,目前防護的措施基本上都落實了。
此外,有了早期的“非典”症狀,發燒或者是幹咳,或者是出現了高熱伴隨全身疼痛等症狀,更要及時去醫院的發燒門診就醫。
■誤區五:洗手是小節
既然“病從口入”與手被污染的關係極大,那麼,注意保持手的衛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在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人在洗手時陷入了“誤區”:一是不願洗手。這些人總覺得自己“身體棒”、“抵抗力強”,滿足於“眼不見為凈”,沒有養成洗手的良好習慣。二是簡單擦手。由於不具備洗手條件,或因沒有水,或因是污水,只好以擦代洗。吃東西前,或用手絹、手紙,或用衣襟、袖口,隨便擦拭一下就吃。三是盆水洗手。乍一看,確實是在用水洗手,但洗手時盆裏的水已弄臟了。用臟水洗手,手仍然是臟的,同樣達不到洗手的目的。甚至還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為嚴重。四是不用肥皂洗手。有的雖然是打開水龍頭,用流動水洗手,但不用肥皂或洗滌液,手依然洗不乾淨,充其量也只能是象徵性地“意思”了一下,使嫌臟的心理稍微緩和了一點,但遠沒有解決實質問題。五是只洗一遍手。有些人用流動水洗手時,雖然也打了肥皂或用了洗滌液,但剛剛搓洗出點泡沫兒來,就馬上用水沖掉了。由於泡搓時間短、沖洗遍數少,實際上仍不符合科學洗手的基本要求。
遇到以下10種情況,需要洗手。具體包括:飯前飯後;便前便後;吃藥之前;接觸過血液、淚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後;做完掃除工作之後;接觸錢幣之後;接觸別人之後;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臟東西之後;戶外運動、作業、購物之後;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觸過傳染物品的,更要經過消毒反復洗。
■誤區六:亂吃補品補藥
醫生不主張孩子吃中藥或者西洋參,特別是小嬰兒,不適合吃補藥或增強抵抗力的藥。小孩子預防非典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接觸感染者,如果家人沒有發病,孩子也不到外面去,只要沒有接觸到非典的病人,孩子還是安全的。因為亂吃不要吃出問題。
由於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預防非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於是最近有許多人開始購買補藥,藥店的維生素類藥、西洋參等銷量大增。醫學專家提醒大家,切不可盲目吃補藥,要根據自身的體質,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否則可能會産生副作用。金施爾康、善存等保健藥品含有多種維生素,適當服用可以補充體內的維生素,增強身體免疫力,維生素C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注意不要過量服用。
■誤區七:口罩時時戴處處戴
戴口罩是切斷非典傳播途徑的有效方法,但專家並不主張時時刻刻、任何場合都戴口罩。
一般來説,戴口罩以6小時為上限,尤其是長時間戴會感覺很憋悶,同時使鼻黏膜變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反而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專家認為,人們在搭乘公共汽車、地鐵、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去醫院以及一些人員密集的密閉式空間時最好戴上口罩以保證安全。但是,在通風較好的開放空間,如街道和公園等戶外場所就沒有必要戴口罩了。
也有人認為口罩越大越好,捂著口鼻還有富餘。其實這樣的口罩並沒有起到過濾有害物質的效果,因為危害物會隨空氣經由臉部與口罩間的細縫被吸入。根據衛生要求,戴上口罩後應能罩住口、鼻和眼眶以下的大部分面積。如口罩過大或過小,病菌、粉塵、污物容易從口罩的邊緣或鼻兩側的間隙中進入,影響到口罩的過濾作用。有人戴口罩時為了呼吸的通暢而將鼻孔露在口罩的外邊,這就失去了口罩保護呼吸道的“屏障”作用。
另外,因為口罩直接接觸口腔、鼻腔,所以口罩本身的衛生尤為重要。口罩兩面不能交替使用,否則會將外層沾染的污物在直接緊貼面部時吸入人體,而成為傳染源。另外,口罩在不戴時,應疊好放入清潔的信封內,並將緊貼口鼻的一面向裏折好,切忌隨便塞進口袋裏或是在脖子上挂著。如果口罩已被呼出的熱氣或唾液弄濕,其阻隔病菌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所以,平時最好多備幾個口罩,以便替換使用,戴過的口罩應每日換洗一次。洗滌時應先用開水燙5分鐘,再用肥皂搓洗,清水洗凈後挂在烈日下暴曬。
■誤區八:講衛生過頭濫用消毒劑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非典”的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有些人覺得媒體上公開的個人衛生措施還不夠,根據想象又給自己提出了講衛生的更高要求。比如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裏裏外外的衣服換下來,還要放在消毒液中浸泡清洗;擔心放在辦公室的杯子也會成為傳染源,於是就頻繁更換紙杯;即使只有自己或家人乘坐的私家車,每天也要用消毒液擦個遍……而醫學專家卻認為,過分的消毒衛生措施是沒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給人們在時間、精力上帶來很大負擔,可能還會對預防“非典”起到不利作用。
專家解釋,“非典”病毒在空氣中會彌散,還沒有研究結論認為其會長時間附著在衣物上,如果每天就是正常的上下班,大可不必將衣服視為傳染源,當然正常的換洗衣服是必要的。如果去了可能會有相對較多“非典”病毒的場所,回家後用消毒液浸泡衣服並清洗是必要的。而對於放在辦公室的杯子,即使沒有“非典”,保證其清潔也是必要的,只要單位同事都身體健康,沒有帶傳染病工作,且嚴格遵守只使用自己的杯子等平常大家都了解的衛生習慣,杯子是可以用的。對於私家車定期清潔是必要的,特別是如果有“非典”病人或疑是“非典”病人乘坐過,一定要在專家指導下消毒。但只是健康的家人乘坐,車內環境還是安全的。
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於其他一些過頭的衛生習慣。醫學專家説這樣不僅會給自己在時間、精力等方面帶來較多的負擔,甚至精神負擔過重還有可能造成強迫症。只要遵守科學的衛生習慣,比如經常用流水洗手、勤換衣服、保證個人衛生,儘量少去公共場所或人口密集場所,加強鍛鍊、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可以有效預防“非典”。
又訊:
針對恐慌情緒 專家開出八張抗非典心理處方
最近流行的非典型肺炎讓有些人出現恐慌情緒,有的人神經過敏,不敢出門;有的人千方百計找偏方,吃補藥;還有些人整日心慌、失眠、坐立不安。針對這些情況,昨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呂秋雲、閻俊兩位心理專家整理出了抗擊“非典”心理干預方案,希望能為在非典流行期內出現精神緊張等心理問題的市民提供幫助。
專家介紹,“非典”是傳播性很強的軀體感染性疾病,目前對它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所以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反應都是正常的,不過某些不良心理反應會影響“非典”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必要的和適宜的心理干預勢在必行。
在面對非典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下面一些應激反應,比如情緒改變,人變得麻木、焦慮、恐懼、做噩夢、感到被遺棄、被孤立、憂傷、悲哀、抑鬱等。記憶、計算和思考理解都出現困難、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思想從災害事件上轉開等。有的甚至出現生理的改變,像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噁心、腹瀉、出汗或寒戰、肌肉抽搐、酸痛、頭痛、耳朵發悶、“聽覺喪失”、疲乏過敏、燒灼感等。人的觀念會從“原來認為這些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到“隨時可能發生”;從“認為世界會很有序的”到“無法預料”;從“這個世界是公正的,善有善報,對人有基本的信任”到“對別人的信任度降低”等。
需要心理干預的人群範圍可能很廣泛,既包括發病者、疑似者,也包括與患者有密切接觸者。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應急服務人員、志願人員工作壓力很大,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另外,不願公開就醫的人和易感人群也需要心理上的援助。目前心理專家能夠提供的心理干預方式包括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兩個方面。
本次出臺的8個心理干預方案幾乎涵蓋了現在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全部人群,主要針對大眾的恐慌心理;醫護人員擔心家人,害怕被傳染的心理;病人在隔離開始和隔離中可能出現的孤獨、恐懼心理,以及如何幫助疑似病例克服僥倖心理,消除密切接觸者的躲避和不安,並幫助不願就醫的人解除對誤診和隔離的恐懼。
■處方一:當病人得知患病要被隔離時
容易産生心態:麻木、否認、憤怒、恐懼、討價還價、懊惱、抑鬱、失望、抱怨等
干預方案:(1)理解病人出現的情緒反應屬於反應的一種方式,作到事先有準備,不被患者的攻擊和悲傷行為所激怒而失去醫生的立場,如放棄治療、與病人爭吵、過度悲傷等。(2)在理解病人的前提下,除了藥物的支持治療之外應給予心理支持,如避開攻擊性的話題、不與患者正面衝突、安排就診和轉診。擺明目前的病情判定依據和結果,不強調完全確診。(3)強調隔離手段是為更好地觀察治療,同時是保護最親近人的方式。説明目前治療的針對點、病死率並不高、干預的有效性。
原則:寬容對待患者、儘快穩定患者的情緒、以服從治療為大局、輔以支持、安慰等手段。
■處方二:當病人處於隔離治療中
容易産生心態:聯絡不到家人的孤獨、對疾病的恐懼、對治療的過度樂觀、放棄治療、不合作。
干預方案:(1)客觀如實報告病情和外界的疫情,使醫務人員和患者做到心中有數。(2)聯絡外界親人,傳達信息。(3)以目前治療的範例説服患者一同抗病。(4)環境生活有序,以適宜的輕鬆氣氛影響患者。
原則:如實對待、和諧有序、信息傳遞。
■處方三:針對呼吸窘迫、表達困難的患者
容易産生心態:瀕死感、恐慌、絕望等。
干預方案:鎮定、安撫的同時,加強治療。治療有序,避免慌亂。
原則:安撫、鎮靜,特別注意情感交流。例如一位護士説:我護理一個重非典病人,開始離他很遠,有一次給病人喝水後,病人説“舒服多了”説著眼淚就流出來了。
■處方四:針對“疑似”的病例
容易産生心態:僥倖心理、躲避治療、怕被歧視、焦躁、過度求治、頻繁轉院等。
干預方案:(1)宣傳疾病的正確知識,及早觀察治療是最好的時機。(2)為人為己,必要的保護措施。(3)服從大局的安排。(4)使用適應性的行為和非破壞的行為減少應激。
原則:正確宣教、服從大局、必要的防護、減少壓力、支持。
■處方五:密切接觸者(包括病人的家屬、同事、朋友)
容易産生心態:躲避、不安、對醫療的過度期待和放棄、過度勇敢、無防護等。
干預方案:(1)鼓勵支持面對現實、接受現狀、正確對待。(2)正確的信息傳播和交流。(3)接觸者與他人信息的交流,釋放緊張情緒。
原則:正確宣教、積極的其他方式交流、接受現實。
■處方六:不願公開就醫的人群
容易産生心態:怕被誤診和隔離、缺乏認識、回避、焦躁等。
干預方案:(1)知識宣教,消除恐懼。(2)及早就診,利於他人。(3)拋除恥辱感,正視疾病。(4)及早防護。
原則:勸導、不批評、支持、引導。
■處方七:針對大眾
容易産生心態:恐慌、不敢出門、盲目消毒、失望、恐懼、易怒、攻擊行為和過於樂觀、放棄。
干預方案:(1)正確的信息,提供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2)消除誤區。(3)交流、適應性行為的指導。(4)不歧視患病、疑病人群。(5)提醒可能的並存問題(如飲酒)。(6)自我識別症狀。(7)自助、助人。
原則:健康宣教,指導積極應對,消除恐懼,適宜防範。
■處方八:醫護及相關人員
容易産生心態:恐懼被感染、擔心家人、過度疲勞和緊張、抑鬱、焦慮、悲傷、面對患者死亡的打擊等。
干預方案:(1)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扎紮實實地培訓。(2)有人(他們信任的人)隨時關心他們。(3)有效地與家人和外界聯絡、交流。(4)適宜的放鬆和休息,正常進食。(5)情緒的自我調節。(6)避免非適應性行為。
原則:相信科學、有效防護、多交流、調節自我和他人。
責編:周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