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新聞分析:災難將給世界載人航天帶來什麼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05日 09:34)

  新華網消息:服役超過20年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即將完成考察使命之際解體,7名宇航員帶著未酬的壯志殞身,這是世界載人航天史上最大的損失之一。在震驚和悼念之餘,人們也對載人航天事業的前途産生了擔憂。

  但這兩天的諸多事件表明,災難固然在一時打擊了美國的航天計劃,但卻破壞不了人類衝出地球的夢想。災難之後,美國、俄羅斯、歐洲和中國等,正在調整和完善各自的航天計劃,世界載人航天呈現新的特點和格局。

  美國:壞事可能變好事

  “哥倫比亞”號的災難將使美國更加重視航天,“誰來代替航天飛機”這個問題也得到重視。美國政府官員和航天專家紛紛發表觀點,敦促政府對航天事業投入更多的經費,他們認為,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服役的航天飛機可能不足以承擔新任務,研製下一代航天器的任務尤其緊迫;美國總統布什2月4日在悼念宇航員的儀式上説:“美國的航天計劃仍將繼續”;政府追加了近5億美元航天撥款,並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預算不足是否損害了航天事業、特別是安全。

  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爆炸促使美國加大航天投入。美國航天工業聯合會主席約翰道格拉斯3日説,“哥倫比亞”號的災難很可能産生類似的效應,促使公眾更重視航天、更願意為此投資,從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確保美國的領先地位,這就是災難可能帶來的積極作用。

  俄羅斯:凸顯重要地位

  就在“哥倫比亞”號失事3天之後,俄羅斯的“進步M-47”飛船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並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當天俄羅斯官員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説,俄將在今年發射6艘“進步”飛船,彌補美國航天飛機停飛的空缺,給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品。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表態,決不能讓國際空間站成為災難的“受害者”。

  這次發射是災難之後人類的首次航天活動,在這個時候,俄羅斯的航天運載能力、技術和經驗更凸顯出重要性。作為世界載人航天的鼻祖,俄羅斯走了一條與美國不同的路。雖然它的宇宙飛船不像航天飛機那樣能重復發射,但簡單、實用、安全性高的特點使它們不可或缺。反觀美國的航天飛機,雖然能多次使用,但結構複雜、維護成本高,據最新測算它的總效益還不如宇宙飛船。而且,俄羅斯也正在研發可多次使用的飛船。

  新興航天大國:動向世界矚目

  除美俄外,中國、印度、日本等新興航天大國也有意在載人航天領域一顯身手。“哥倫比亞”號失事後,這些國家是否會推遲、暫停甚至終止它們的載人航天計劃就顯得格外引人矚目。美宇航局前局長拉德維克4日説,這些即將加入載人航天征程的國家“非常重要”。

  中國的“神舟”1月5日晚在內蒙古白雪皚皚的草原上著陸;第二天,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就敦促本國科學家力爭把人送上月球;與此同時日本報紙報道説,東京計劃到2020年把第一艘本國製造的載人飛船送上月球;而在“哥倫比亞”號的災難之後,它們仍表示要堅持走載人航天之路。這絕不僅僅是一場巧合,分析人士認為,新興航天大國競相推行載人航天計劃將引起一場“和平的太空競賽”。

  國際空間站:前途無須擔憂

  “哥倫比亞”號失事之後,美國宇航局宣佈,事故原因完全調查清楚之前,所有的航天飛機全部停飛,而事故原因調查可能需要數月甚至幾年,這引起了人們對國際空間站前途的擔憂。因為在此期間,有關國際太空站的建設將全部由俄羅斯承擔,只有俄羅斯的宇宙飛船可以向國際空間站送去機組人員和補給品。

  但實際上俄羅斯已經計劃增加宇宙飛船的發射以增加運輸能力,美宇航局對此表示讚賞之餘,也表示要更多地投入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觀察家認為,這個動向可能標誌著美國會更重視載人航天事業中合作的一面,更是推動國際空間站建設的一個契機。雖然面臨暫時建設困難,國際空間站的前途倒是無須擔憂。

  災難使得人們看到了載人航天的高投入和高風險,但其實它更是高回報的事業。美國宇航局專家4日在有線電視新聞網説,美國在載人航天上投入的每1美元都能收到9美元的效益,有3萬多種民用産品得益於研製航天飛機發展出的技術,更不用説航天飛機一百多次飛行帶來的科學成果。也許正因為如此,一次災難並不能阻擋世界各國在載人航天征途上你追我趕的步伐。(楊駿 任海軍 陳勇)

  >>>>進入專題《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

責編:辛梓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