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走進非洲》序曲:從使館看非洲(7)
——阿爾及利亞帶你去撒哈拉探險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17日 09:10)

  【編輯語】《走進非洲》攝製組已連續走訪了六個大使館,“沿途”均受到熱情的歡迎和密切的配合,劇組其他的準備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接下來的拜訪,他們會不會依然“一帆風順”呢?

  CCTV.com消息(記者揚國北京報道):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一大沙漠,自古以來,這篇枯寂的大自然就拒絕人類生存其中。風聲、沙動,支配著這個壯觀的世界,是美麗也是危險的境地。阿爾及利亞恰好接受了上帝這特別的考驗,其國土80%以上都撒哈拉沙漠佔據著。而涉足沙漠決非易事,接下來拜訪的阿爾及利亞大使館便首次“小挫”北線攝製組。


阿爾及利亞公使馬迪納吉伯先生和CCTV.com記者揚國合影

  交談:中、阿、英、法四語齊上

  阿爾及利亞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所以,我們首先在翻譯的幫助下用中文和公使馬迪納吉伯先生交談起來。納吉伯先生首先代表了阿爾及利亞人民對我們這次拍攝計劃表示歡迎,阿爾及利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尤其是世界聞名的撒哈拉沙漠佔了全國面積的85%,並且穿越撒哈拉沙漠條件最好的公路也在阿爾及利亞境內。所以,阿爾及利亞可説是拍攝撒哈拉沙漠最好的地點。

  當看到我們的英文拍攝計劃案時,納吉伯先生又十分配合地改説英語。雖然帶著極濃郁的阿拉伯地區口音,交流變得暢快起來。納吉伯先生忍不住告誡我們,撒哈拉沙漠雖然很美,也是很危險的。尤其春夏之交,風沙極大,最好有當地有經驗的人做導遊。談到興起,我們又用法語向納吉伯先生提了關於安全方面的問題。由於法語是阿爾及利亞的通用語,納吉伯先生更加滔滔不絕起來,他介紹,阿爾及利亞毗鄰歐洲,是個開放的國家,尤其是年輕人,多使用法語。我們的交談便在這種多語言的環境中熱烈地進行著。

阿爾及利亞塔西裏岩畫

  謀劃:海、陸、空三線難選

  雖然納吉伯代表的阿爾及利亞人民是友好的,攝製組仍然在這裡遇到了“麻煩”。按照計劃,北線攝製組將從摩洛哥進入阿爾及利亞,但摩阿邊境互不開放成了障礙,於是攝製組向納吉伯先生詢問,阿方可否為我們開一特例。

  納吉伯先生終於面露難色,説這種可能性不大。這可説是攝製組拜訪各個大使館以來第一次“受挫”,而且,阿爾及利亞是北線第二站,如不能從摩阿邊境通過,整個汽車穿越非洲的計劃都會受到影響。於是,一場關於如何從摩洛哥進入阿爾及利亞的路線“謀劃會”展開了。

  納吉伯先生首先建議攝製組搭乘飛機過境,這可説是最簡易快捷的方式,但各種裝備的運輸卻是問題,尤其是打算在摩境內租用的汽車;而另一種方式是從西班牙繞行,但這無疑將增加與西班牙方的交涉;還有一種方式是坐船,從海上進入阿爾及利亞,但勢必要花更多的時間。不過,納吉伯先生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點餘地。他説,問題的關鍵在摩方;如果摩方在摩阿邊境允許攝製組出境,那麼阿方就有可能允許攝製組入境。看來,這個障礙怎樣跨過,只有等拜訪摩洛哥大使館後才有分曉了。

  文化:東、西方兩種生活方式交融

  阿爾及利亞素有“北非油庫”之稱,人民生活水平富足。一聽説CCTV.com,納吉伯先生介紹道,阿爾及利亞的科技相當發達,網絡在全國相當普及。雖然無法立刻給出具體的數據,但相信至少全國一半以上的人都能上網。電視通信也很發達,幾乎每戶都有衛星接收器,這在阿爾及利亞是極其尋常的事,而且很便宜。

  這和阿爾及利亞毗鄰歐洲不無關係,但阿爾及利亞同時又保持著其獨有的文化特色。伊斯蘭教是阿爾及利亞國教,但柏柏爾人、姆扎布族和圖阿雷格族文化也保存完整,可説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

  一個小時的拜訪很快就結束了,告別時,納吉伯先生給了攝製組阿拉伯人式的最實在的祝語:“希望你們勝利歸來!”

  新聞背景:阿爾及利亞簡介


  阿爾及利亞位於非洲西北部,北瀕地中海,東鄰突尼斯、利比亞,南接尼日爾、馬裏和毛裏塔尼亞,西與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面積238.17萬平方公里。人口2980.11萬(1998年),其中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柏柏爾人約佔人口總數的20%。少數民族有姆扎布族和圖阿雷格族。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法語。首都阿爾及爾。伊斯蘭教是國教。 >>點擊更多

責編:揚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