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也分三六九等?這樣的就業門檻不公平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6日 08:58)
中國青年報消息:眼下正是大學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的時期。根據權威部門的統計,200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212萬人,是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的第一個畢業高峰年。就業的形勢有點吃緊,政府為此也在不斷調整和優化就業政策和環境,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充分就業。但有的地方出臺的《2003年引進非本地生源畢業生學校名單》,就讓筆者看不懂了——同樣是普通高校畢業生,為什麼有些學校(在名單之列)的畢業生可以引進,有些學校(不在名單之列)的就被關在大門之外?難道大學生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是不是人才,真的要先問問出身?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來劃分“大學生的出身門戶”,無論從法律角度,還是從政府的服務功能角度看,都是不妥當的。
我國法律明文反對就業歧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現實中像性別歧視、地域歧視、年齡歧視等等,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大多是企業(招聘單位)以個體行為的方式錶現出來,像這種以政府規定的形式來人為設定大學生就業門檻的現象,還是不多的。
正是因為就業形勢嚴峻,也因為人們努力追求平等就業,今年國家四部委(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社會勞動保障部)出臺了新的大學生就業政策,改革力度很大。該項政策提出了省會及省會以下城市要取消進人指標、戶口指標等限制,取消限制高校畢業生跨省、跨地(市)就業的政策規定,取消對畢業生收取城市增容費、出省費、出系統費和其他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費等等。
但現在,一些由地方政府出臺的限制就業政策依然存在。這些“土政策”往往與法律、法規相抵觸,對於大學畢業生而言,也造成事實上的就業不平等,並由此形成了以排斥外地人為主要內容的地域歧視。大學生出身門戶的規定既有傳統的地域歧視因素,又有新的門戶歧視因素。政府要努力創造寬鬆的就業環境,讓所有的人才在全國範圍內自由流動,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是社會首先要做的事情。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窻説的那樣“如果城市政府的歧視性就業政策延續下去,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所要求的任務就會被無限期地擱置,目前仍然十分嚴重的城鄉收入差距就難以縮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形成的目標也會被延緩。”
中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人才政策和人才市場將進一步規範。有關人才流動的各種規章、措施應該越來越和國際接軌,一切形式的就業歧視都該盡可能地避免。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何必要問出處呢! (夏偉榮)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