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看神州:科技與大眾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普環境”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21日 13:08)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由於政府部門對科普事業的重視和支持,現在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普環境。”著名華裔數學家陳省身到過世界許多地方,在比較中外科普工作的條件後,對中國的科普環境表示由衷地讚嘆。
投入不足,場所缺少……10多年前,我國科普曾一度面臨困境。經過黨和政府多年不懈努力,這種狀況已從總體上得到改變,以政府為主導、多部門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科普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熱潮不斷涌現。
每個週末的晚上,深圳南頭馬家龍工業區都熱鬧非凡,設在這裡的科普大家樂舞臺吸引了周圍數以萬計的打工青年。一位從遠處趕來的打工仔説:“這裡是一個快樂的場所,是一所‘露天夜校’。”
為了有效地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廣大科普工作者不斷尋找、探索最生動、最有效的科普形式。近年來,全國建成的200多個科普教育基地和1萬多個科普畫廊,吸引了無數科學愛好者的目光;2年間,有“車輪上的科技館”之稱的“科技大篷車”在全國17個省、市、區行駛;5年內,中國科協舉辦了50萬餘場科普報告和講座,聽眾達1.2億人次。今年的科技活動周更吸引了全國5000多萬人次參加,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科普活動。
農村,是科普的重要舞臺。在廣大農村地區,以創建科技示範戶和科普示範基地為主要內容的科普示範活動和以提倡科學文明、移風易俗,反對愚昧迷信、陳規陋習為主要內容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僅1998年以來接受培訓的莊稼人就達1.6億人次。
傳播科學知識、普及科學精神,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的行動。在南京蘭園街道,許多爺爺奶奶不再覺得磁懸浮列車有多神秘,因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呂志濤專門為他們做了一場專題科普講座,把這個高科技講得一清二楚。在江西金溪縣,農民種莊稼遇到難題也不用犯愁了,因為縣裏的高級農藝師、“不用燒香的財神爺”周雲福會來到田間地頭,義務為他們提供科技服務。
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持續深入的科普活動,把科學的種子灑進億萬人的心田。2001年,中國科協公佈的中國公眾科學素養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4%。這一比例也許不算高,但它比5年前整整高出一倍。中國科協副主席張玉臺説:“我國公眾科學素養比例連續5年持續增長,標誌著我們已經走出公眾科學素養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
成績可能並不驚人,但它喚起了中國科普界的雄心壯志。中國科協今年提出,要通過實施全民科學素養行動計劃,到新中國成立100週年時,使每一位中國人都具備科學素質。
最讓科普工作者歡欣鼓舞的是,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科學技術普及法,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科普立法的國家。這部法律的出臺意味著我國科普工作走上規範化、法制化發展的軌道,讓無數科普工作者看到了中國科普事業更加美好的明天。
責編:李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