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科技點評:中國專家點評今年諾貝爾科學獎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10日 15:12)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分別於本月7日、8日和9日揭曉,新華社記者分別就這些獲獎領域的研究成果採訪了有關中國專家。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授予了英國科學家悉尼佈雷內、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和英國科學家約翰蘇爾斯頓,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在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規律。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翟中和認為,這兩項成果在理論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獲得諾貝爾獎是“理所當然”的。

  翟中和説,此次三位獲獎科學家的最大貢獻就是將細胞的程序性死亡和一般性衰老死亡區分開來,證明了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必然性;其次,通過對線蟲的研究將基因分析與細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發育聯絡起來,提出在器官發育過程中細胞的程序性死亡是由一系列基因控制的。另外,“程序性細胞死亡”機理為艾滋病、腫瘤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尋找新方法的可能,將在人類戰勝疾病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裏卡爾多賈科尼和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因“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與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解釋道,戴維斯的貢獻在於利用他的新型探測器首次捕獲到了來自太陽的中微子,而小柴昌俊利用位於日本神岡町地下的中微子探測裝置探測到的一次遙遠超新星爆發過程中釋放出的中微子,進一步證實了戴維斯的測試結果。兩人的研究成果不僅導致了“中微子天文學的誕生”,也為科學家們在中微子有無質量和中微子振蕩現象等方面的研究開拓了新的科研領域。

  何院士認為,此次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宇宙中微子探測”方面的成就,將使國內該領域的研究得到進一步重視,積極推動國內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

  與此同時,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李惕碚在接受採訪時説:“三位科學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研究成果而得獎,更重要的是他們利用全新的方法開闢了天體物理學的新領域。”以賈科尼的“宇宙X射線源”的發現為例,過去人們一直只能用天文望遠鏡對宇宙進行觀測,賈科尼的發現為人類觀測宇宙尋找到了新方法。這一方法不僅對揭開暗物質和黑洞等宇宙之謎提供了新途徑,同時也成為研究物理領域其它諸多問題的有益借鑒。從這一點上講,這次物理學獎的授予不但對獎項得主的意義重大,而且對整個物理學界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發明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法”的美國科學家約翰分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發明“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法”的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裏希榮獲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卞則梁就此對記者發表評論説,以前生物學界無法對DNA和蛋白質這樣的生物大分子結構進行準確測量,這次獲獎的“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法”不僅可以準確測量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而且可以進一步揭示各種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構成和“DNA”分子內核糖核酸的構成及序列結構。這對人類疾病治療方面的意義重大。

  另外,卞則梁認為此次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大大促進了化學界和生物學界的學科交叉,使化學領域的一些分析方法,如質譜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法在生物領域得到很好的利用,這對生物領域分子結構的測定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李雪梅 張忠霞)

  
進入專題

責編:趙瑋寧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