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墨西哥城8月25日産業報專電 1992年6月,拉美人懷著對世界未來既憂慮又充滿希望的心情,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迎來了參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世界貴賓。但10年以後,嚴峻的世界生態環境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拉美國家的領導人憂心忡忡地帶著拉美各國人民的寄託,前往南非約翰內斯堡出席8月26日開幕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
為了迎接南非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拉美各國政府和環保專家進行了精心準備。2001年,拉丁美洲先後召開了安第斯、加勒比、南方共同體、中美洲和墨西哥等四個地區性環保會議。在此基礎上,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環境部長和環保專家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聖保羅和多米尼加的巴瓦羅召開了三次專門會議,最後通過了《拉美和加勒比可持續發展倡議書》。墨西哥總統福克斯將代表裏約集團國家首腦在約翰內斯堡闡述拉美各國政府通過的這一文件。
《倡議書》指出,1992年裏約環發大會對當今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生産和消費模式錶示憂慮,178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通過了《21世紀行動議程》、《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要為子孫後代造福,走人與大自然協調發展的道路,並響亮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10年過去了,儘管拉美國家在環保意識、治理大氣污染、制定和健全環保法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整個地區仍面臨著巨大挑戰,要改變現有的發展模式,根治貧窮,把可持續發展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裏約會議以後,拉美各國的環保意識大大加強。巴西是南美大國,在保護生態教育方面政府採取了有力措施。環保教育不僅在學校進行,政府還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進行大力宣傳,使全體公民都了解環保知識。“愛我山川,護我河流”已成為巴西人的自覺行動。20世紀90年代後,拉美國家紛紛出臺生態旅遊項目,將生態保護同人類休閒相結合,讓遊客更加懂得人與大自然相依為命的道理。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以“無人工痕跡”作為生態旅遊的建設原則,推動文化傳播與地區經濟發展,哥斯達黎加因此成為世界上生態旅遊開展得最好的國家之一。
空氣污染近年來在拉美許多地區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墨西哥城,那裏曾是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整個城市“黃天蔽日,日月無光”。但21世紀的墨西哥城感覺已大不一樣,天空明凈、空氣清新。墨西哥城政府頒布了《反污染總體規劃》,並成立了環境保護檢察院,還推出了“今日汽車停駛牌號”規定,限制大街汽車流量,加強排污管理,並鼓勵人們使用公共交通。這些措施大大減少了大氣污染,明顯改善了空氣質量。
為了防止環境惡化,拉美各國加強了立法,完善環保組織機構,並開始重視用科學手段對生態進行監控。2001年,15個拉美國家批准了《京都議定書》,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出了承諾。今年4月,墨西哥成立了爭取農村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保護亞馬孫地區雨林免受破壞,巴西今年啟動了一個造價為14億美元的衛星雷達監控系統。
去年10月在裏約舉行的拉美環境部長會議上,聯合國環境署公佈了一份題為《拉美及加勒比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機遇》的報告。報告指出,拉美國家儘管在環保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整個地區環境狀況還在繼續惡化,森林面積大量減少,土地沙化嚴重,淡水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多樣化受到嚴重威脅。聯合國環境署統計表明,90年代以來,拉美地區毀林開荒現象加劇,致使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沙化加快。僅1990年至1995年期間,森林面積就減少了2900多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590萬公頃,是世界毀林最嚴重的地區。拉美各國政府在“可持續發展議定書”中緊急呼籲要確保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大力增加森林面積,切實制止亂砍濫伐現象,並建議大規模增加生態保護區。
拉美地區是世界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但近年來由於地下水資源破壞嚴重,開採過度,這裡仍有四分之三的城市人口得不到潔凈的飲用水供應。《可持續發展倡議書》指出,拉美地區必須加強淡水資源管理,建立有各級政府、企業和社會各階層人士參加的水利委員會,完善和加強對江河湖泊沿岸的綜合治理,減少向水域排放污物,保證淡水水源的質量。
在準備這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時,拉美國家政府特別強調,工業化國家對維護全球生態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儘快執行《京都議定書》。拉丁美洲議會環境委員會指出,目前發達國家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總排放量的70%左右,其中僅美國所佔的比例就高達25%。環境專家説,發展中國家不是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地,卻是世界氣候反常的最大受害者之一。1998年底“米奇”颶風造成中美洲國家近萬人死亡就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反常的直接結果。
拉美國家政府認為,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應該擔負起歷史責任,對造成環境問題的經濟和社會根源作出滿意答覆。環境部長們呼籲,發達國家和多邊國際組織機構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應抱積極合作態度,採取切實行動,加大資金投入,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拉美人民對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期望很高。他們憧憬著人與大自然協調發展的美好前景。(新華社記者喻廣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