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22日電:儘管這兩天天氣悶熱,但上海教育考試院接待處前來諮詢的考生和家長絡繹不絕。據統計,迄今為止,前往該處辦理撤消志願手續的考生共有2357人,其中在第一批本科院校錄取前辦理的24人,第二批本科院校錄取前辦理的133人,第三批高職高專院校錄取前辦理的2200人。人數之多,發人深省。
十年寒窗,一朝高考,如今有了讀大學的機會又輕易放棄,原因何在?家住浦東涇南新村的考生小張考了489分(上海卷),上大學應該沒問題,本該高興的父母卻為孩子沒有達到復旦大學的錄取分數線而愁眉苦臉:“這樣的成績説高不高、説低不低,進復旦肯定是泡湯了,現在只能‘自願落榜'。準備鉚足勁兒復習一年,明年秋季考個理想的院校。”
像小張這樣欲圓名牌大學夢、主動要求“落榜”的考生不在少數。有的填報志願時,對自已估計過高,只填重點大學,而且表示不願接受“調劑”,高考分數雖然上了上海市重點高校錄取控制線,但沒有達到自已所填報院校的投擋線,結果只好落選;有的考生在徵求志願時,拒絕地方院校或大專、職校,認為進這類學校降低了自己的身價,將來畢業分配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崗位。也有的家長盲目攀比,總認為自已的孩子智商不錯,只要高考有一線希望,不甘心放棄進名牌大學的機會。
不少考生難解“上海情結”,不願去外地院校,也是“撤消志願”的重要動因。據介紹,今年外地院校在滬共減招734人,其中包括蘭州大學、湖南大學、天津大學等響噹噹的全國著名高校,外地在滬投放的專業有外貿、外語、計算機、通訊、汽車、航空等最熱門的專業。但這些外地院校在滬招生為何遭遇尷尬?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天之驕子”遠離家門赴外地讀書,不少家長擔心“吃不起苦”,同時對將來就業存在後顧之憂。針對這一狀況,為鼓勵考生報考外地院校,上海市專門制定優惠政策,凡被外地院校錄取的上海學生,畢業時成績合格者,只要本人願意,均歡迎回滬就業,同時還給報考外地的考生一次性補貼1000元。
應該看到,近年來隨着高校招生政策的放寬,也降低了考生“撤消志願”的風險。以往在招生政策中規定,如果考生放棄志願,兩年內將不能重考,但現在只要在錄取工作開始前兩天提出申請,不佔用招生指標,對考生今後參加高考就不會有影響。即便錄取後再放棄,考生只要能在當年拿回自已的檔案,就可以參加第二年的考試。而一年春秋兩次招生考試,給了考生更多進入大學的機會,“自願落榜”的考生只要等上半年就有考試機會。這些都在客觀上促使了“撤消志願”現象的增長。
上海市高校招生辦公室主任齊永昌説:“如今,不少考生希望能考上重點大學、名牌大學或熱門專業,這本無可非議,也是一名考生應有的選擇權利。但也應看到,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優質教育資源並不多,名牌大學錄取新生名額有限,每個考生不可能都進重點大學。因此,考生和家長不能脫離自己的學習實際,一味追求名牌效應,應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大學機會。”(劉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