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學生的7月消費單
“媽媽,給點錢。”
“做什麼?要多少?”
“過生日請同學一起吃飯,要500塊。”
“這麼多呀!”聽到孩子一下子要500元,正準備掏錢的我不由得停住了手。
這天是剛剛參加完中考的兒子到學校領成績單的日子,雖然離兒子的生日還有幾天,但馬上面臨分別的孩子們卻要找個理由聚一聚,作為父母也十分理解。“可是你們還是中學生,一起過生日沒必要花這麼多錢。”
我的勸導尚未落音,兒子已經振振有詞頂回來:“我請了10多個同學,準備去吃‘樂傑士’快餐,一人二三十塊,不就得500塊?”
不知從何時開始,連十幾歲的孩子們也學會了“請客吃飯”,過生日、升學、考試結束,似乎都是花錢吃飯的理由。不久前,他也吃過別人的“生日宴”。風氣如此,做父母的不得不忍痛“隨俗”,不情願的我只好拿出了500元。
沒想到,這只是暑假開始後兒子的第一個500元。
其實,作為工薪階層的小康之家,自忖無論吃穿用度,雖非處處節儉有方,但也絕無“大手大腳”之陋習,自認為“言傳身教”還算到位。兒子除了上小學前有一陣子迷戀“變形金剛”而要求父母“超支”購買外,衣食住行一向也沒什麼過多的“非分要求”。每每看到或聽到身邊一些同事、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追求“名牌”等高消費時,還不時與老公竊竊私語:幸虧咱們家兒子不講吃穿……
幾天后,兒子第2次伸手要錢,理由是“和同學約好了出去玩”。應付了嚴峻的中考之後,這幫十五六歲的“半大小子”,一門心思撒開了玩,這我們也理解。但怎麼去,玩什麼,成了我們和兒子怎麼也談不攏的“代溝”。
想當年,我們在中學時代也“瘋玩”,一人一輛破自行車,自帶水壺麵包,幾乎玩遍了城裏城外著名不著名的風景名勝,逢山爬山,遇河下水,根本不花什麼錢。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怎麼也想不起當年我們的父母是如何處理這類“突發事件”。
不容多想,幾個孩子坐著出租車已經開到家門口,在樓下大聲呼叫兒子的名字。看著兒子已經不大耐煩的表情和似乎受了傷害的眼神,我只好遞上了他要的200元錢。唯一能做的只是追著出來告誡:坐公共汽車,不許“打的”。
也許感覺到每次要錢都有點障礙,隨後的一週裏,兒子再出去時改向奶奶伸手,兩次從奶奶那兒共要了200元。我們只好正式告訴他,今後不允許向爺爺、奶奶要錢。
恰逢他的生日到來,爺爺奶奶給了他200元“紅包”,沒兩天又被他花個精光。
粗略一算,從7月初放假到月末,他已經先後向家裏要了1000多塊錢。晚上看見兒子錢包放在桌上,打開一看裏面只剩下20多塊錢。
逼著兒子算了算賬,除了購買兩本英語書花了50元“正經錢”外,其餘全花在請同學吃飯、到網吧打遊戲、打的、買遊戲盤、吃冷飲等方面。
如此消費如何得了?!心裏打定主意下次絕不妥協,不再給他這麼多錢。但打定主意後還是不踏實,看看他周圍儘是花錢大手大腳的孩子,若我堅決不給他錢,正在青春期“叛逆”階段的兒子會不會幹出什麼其它“壞事”?
一份開支表透射節儉美德
“7月18日來漢參加英語強化班。來漢車費10元,餃子2元,報名420元,坐公交車1.2元、電車1元,招待所住宿15元,餃子3元(共計452.2元)。7月19日……”
一名勤儉節約的青年,在漢求學時將每天的花銷都記得清清楚楚的故事,打動了武漢三鎮許多父母,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他們説:節儉美德永不過時,小夥子這種節儉的精神,值得當今的孩子們好好學習。
這名青年姓王,日前不慎將錢包遺失在公共汽車上。錢包被某公司職員李先生的妻子撿到,因失主不在車上,她回家後讓李先生趕快尋找失主。
打開錢包,只有幾十元錢,但包裏的一張身份證和一張華中師範大學的培訓證表明:主人是來自孝感的一名年輕小夥子,姓王,正在武漢進修英語。
錢包裏,還有一張紙詳細記錄著主人每天的花銷:坐車、吃飯、買書……小夥子很細心,生活很有計劃。這張詳細的生活花銷明細表,深深感動了李先生。
他以此教育自己上高一的兒子説:“你花錢總是大手大腳,看看別人多節儉!”李先生想,無論如何也要找到這名節儉、好學的失主。他費了一番週折後終於找到了小王。
這件事情見報以後,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失主小王的勤儉好學不但打動了撿包者,也打動了其他許多人。武漢給排水自動化研究所成駿表示要用這份開支清單,教育女兒學會節儉:“這份開支表,反映出了這個勤奮的青年是如何節儉讀書的。對如今的孩子來説,這特別有教育意義。”
武漢大學一名70多歲的老教授説,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人們歌頌這種美德;現代社會裏,大家也應當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但是,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從小生活優裕,不懂得珍惜,有的人還不切實際地追求物質享受。他表示,要在學業上幫助這名好學的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