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新中國驚世奇跡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7日 16:58)
科技日報消息: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兩彈一星”是指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衛星。把核彈和導彈這“兩彈”成功地結合起來,就具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導彈,從而真正具有核打擊能力。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中國為什麼要搞“兩彈一星”?中國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創“兩彈一星”偉業的?讓我們對歷史作簡要回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欺侮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
但是西方列強不願承認新中國,更不想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在東方崛起。1950年,美國把侵略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美軍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美軍上將麥克阿瑟揚言,要在中朝邊境建立“核輻射帶”;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中國人民時刻受到戰爭甚至核戰爭的威脅。
中國不怕原子彈,中國反對原子彈。可是嚴峻的現實卻迫使中國不得不考慮研製自己的原子彈,儘管那時共和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
1956年,在周恩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主持下,中國制定了《1956至195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把發展以原子彈、氫彈為代表的尖端技術放在突出位置。
1958年5月,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一個月後,他又強調:“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不等條件完全具備,就果斷做出發展“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一大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紛紛聚集在中國共産黨旗幟下,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先發明火藥的民族,這個在共産黨領導下站立起來的民族,終於用現代科技的雷霆證明了自己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中國有了原子彈之後,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預言:中國五年內不會有運載工具。然而他們又一次低估了中華民族的能力。僅僅兩年之後,即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幾個月後,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又不到三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把中國“兩彈一星”的發展速度和其他國家作比較,會發現中華民族具有怎樣的聰明才智———美國從1939年開始研究原子彈,到1957年生産導彈核武器,用了近18年時間;中國從1956年開始導彈和原子彈的研究,到1966年成功進行導彈核試驗,僅用了10年時間,比美國縮短了7年多。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氫彈爆炸,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中國只用了兩年多時間,就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這兩個發展階段的跨越。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重量為173公斤,比蘇聯(83.6公斤)、美國(8.2公斤)、法國(38公斤)、日本(9.4公斤)等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量總和還要重。衛星的跟蹤手段、信號傳遞方式、星上溫控系統也都超過了其他國家第一顆衛星的水平。
還需要特別指出,西方發達國家為搶佔制高點,不惜花費鉅資突破關鍵技術。例如旨在短期內突破技術關鍵和擴大原子彈研製規模的美國曼哈頓計劃,耗資20多億美元。這個龐大計劃于1942年制定,直到1957年,紅石、丘辟特、雷神等地地導彈才有了能適應導彈環境的小型核裝置。以中國國情和當時的經濟基礎來説,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根本無法和西方國家相比。然而,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中國人民卻接連創造出人間奇跡,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讓所有炎黃子孫揚眉吐氣。
正如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所説:“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大會,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為23位科學家頒獎授勳。江澤民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評價了“兩彈一星”的偉大成就,全面總結了“兩彈一星”的成功經驗,精闢闡述了“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科技強軍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關於發展“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和深刻闡述,表明“兩彈一星”已成為中華民族科技發展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兩彈一星”的成功告訴我們:舊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才能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集智攻關,自主創新,搶佔世界經濟和科技制高點。中國才能實現科技的輝煌,國家的強盛,國防的穩固。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