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不滅的燭光——追記哈工大教授馬祖光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7日 15:06)
光明日報消息:“我這個蠟頭不高了!”75歲的馬祖光院士坐在椅子上緩了口氣,聲音微弱卻堅定:“我這把年紀,就像蠟燭要燃盡一樣。今後能幹一番事業年頭不多了,我要儘量燃燒……我再去給學生們把把關!”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2003年7月7日晨。在連續14天參加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論文答辯後,馬祖光感到很不舒服。老伴和秘書都勸他休息,可他卻用力扶著椅背慢慢站起,堅持在攙扶下又出了門。7月11日晚。在擬定了一份哈工大光電子技術專業教學計劃後,馬祖光打電話給老夥伴王雨三教授一再叮囑:“老夥伴,咱們要在教學上輔佐一下年輕教師,把他們帶上來……我一點也不覺得累,就是對學科發展放不下心,放不下心,放不下心……”這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馬祖光教授生命中最後的日子。2003年7月15日,帶著對光電子事業的無限眷戀,馬祖光的生命停止燃燒。
“這口氣一定要爭”
馬祖光是我國光學界著名專家、國際激光領域知名學者,是我國從事激光研究從基礎理論導出現實激光成果的少數先驅者之一。
1971年,剛從“牛棚”回來的馬祖光和同事們,在國家沒有一分錢投資的情況下,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創辦了我國的第一批激光專業。沒有資金、沒有設備、沒有資料,甚至沒有一顆螺絲釘。漫天大雪的冬日,馬祖光和同事們推著一車從廢品收購站買來的“寶貝”走了十幾公里。雪水和汗水濕透了他的棉衣,別人要他歇一歇,他卻説“老馬識途”,搶著“駕轅”。第一台示波器是在一堆廢舊的物資中揀回來的;第一台機械泵是花200元買來的退役泵;從廢品收購站運回一車玻璃瓶子作實驗容器……
1980年,馬祖光到德國漢諾威大學作訪問學者。他選定了“鈉雙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態躍遷”這個當時國際激光研究的一大熱點。對他的“不自量力”,許多外國專家同行表示出了疑慮。馬祖光暗下決心:“外國人搞不出來的東西,中國人不一定就搞不出來,這口氣一定要爭!”苦戰了一百多天,馬祖光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了Na2的近紅外連續譜區的熒光輻射。
1981年11月,馬祖光謝絕了漢諾威大學的高薪挽留,帶著豐碩的科研成果以及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回國了。“人家的條件再好,也不如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正是這種對祖國和人民無比的熱愛之情,激發出了馬祖光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和不斷創新的靈感。他在國際上首先實現激光振蕩10項,觀察到新熒光譜區17個,新非線性光學過程7個,對光電子在國防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並有重要進展。一系列創新性的成果,推動了中國激光光譜、激光器動力學及非線性光學的發展。而他幾十年殫精竭慮創辦的哈工大光電子專業發展的年譜就是一部“光譜”:1981年建立碩士點;1982年,哈工大成立了激光研究室;1986年建立博士點;1994年,建立了可調諧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999年批准博士後流動站,批准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單位;2001年國家評審批准為“物理電子學全國重點學科”。光電子專業在國內首先倡導開展新型準分子激光介質探索,發展可調諧激光器的單位,也是當時國內第一家開展低激發閾X光/XUV短波激光研究的單位,並取得了一批國際先進甚至在國際首次做出的研究成果。
“事業重要,我的名不算什麼”
正直、寬厚、謙和的為人,刻苦、敏銳、嚴謹的工作作風,造就了馬祖光的大師風範,也造就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光電子教研室團結向上、創新求實的優秀品質。
劉國立老師深情地説,“我出席全國激光會議,並將宣讀根據馬老師提出的研究成果撰寫的論文,論文第一署名當然是他。可馬老師卻將我的名字列在第一,自己排到最後。”這樣的事,幾乎教研室的每一個人都遇到過,並且不只一次。馬祖光總是説:“事業重要,我的名不算什麼。”馬祖光將青年教師安排在關鍵崗位上。在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以及國防科工委的一些重大項目中,常由青年教師擔任課題組長,設備和經費的使用也優先考慮青年教師,使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學者迅速脫穎而出。在馬祖光精心培養的師資隊伍中,博士化率已達70%。目前,這支隊伍正承擔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863”高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批重大課題,“十五”期間的計劃總經費達6000多萬元。
面對科研教學,馬祖光始終一絲不茍,嚴謹求實。兩個數據可以證實的實驗,他會要求採集更多個數據。他經常告訴學生:“一定要有創新成果。如果你的論文與別人撞車了,你就要改做別的課題。試驗結果不能光聽,一定要親自去做,親眼看到。”
馬祖光經常親自參加博士生的實驗。就在他生命倒計時的2003年7月,實驗室要做一個激光大氣傳輸的試驗。因為這個試驗要求在23點以後開始做,年輕人知道馬老師的心臟不好,都勸他回家。“這哪兒行,不親自操作,不親眼看到,這叫什麼試驗?”馬祖光和年輕人一起盯著儀錶,一直熬到清晨6點,試驗數據出來了。
申報院士三次主動“退縮”
作為為科學事業奮鬥了一輩子的老科學家,馬祖光的家太不入時甚至有些寒酸。在德國工作兩年,回國時,海關人員驚訝地發現,帶回的東西只有書、圖紙、小型儀器和設備。為節省時間,也為節省外匯,馬祖光兩年在德國竟吃了150斤掛麵,而節約的外匯1萬多馬克,歸國後他全部上交給國家了。
在科學難題前從不畏懼的馬祖光,面對院士這個至高榮譽,他卻三次主動“退縮”。早在1996年,著名科學家王淦昌、王大珩兩位院士來哈工大考察時就認為馬祖光該評院士了。這兩位學界泰斗的話不是輕易出口的,可馬祖光的推辭同樣堅定。從1997年開始,哈工大有關方面為馬祖光教授申報院士。他不但不積極參與申報,還反對學生替他填寫申報材料。1999年,推薦院士不需要本人簽字,學校有關方面已將材料寄出。馬祖光知道後,竟然十萬火急地上書,要求將材料退回。不是他不在乎院士的頭銜,而是他過於珍視這個榮譽。2001年,新的評審規則要求有申請者本人的簽字,這下哈工大可為難了。最後哈工大黨委書記李生以校黨委的名義出面才做通了馬祖光的工作。當選院士後,全校為他慶祝,馬祖光卻變得嚴肅起來,連連説自己遠遠不夠,他總結了3條當選院士的原因 第一是黨的教育,第二是依靠優秀的集體,第三是國內同行的厚愛。
馬祖光評上院士之後,按照有關規定,學院給他配一間辦公室,並要裝修。他急了説:“要是裝修,我就不進這個辦公室。”他不願意用集體的錢來改善自己的條件。最後在他的堅持下,只買了一台微機。在一份總結中,馬祖光曾寫到:“我是一名共産黨員,共産黨員在貢獻上是要區別於普通人的,要處處走在前面。在利益面前,更不能伸手。我有決心為共産主義事業,為祖國的光學事業奮鬥到底甚至貢獻自己的生命。”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光輝誓言。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