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9日 13:09)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 發展而來的。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羅伯特 舒曼代表法國政府提出建立歐洲煤鋼聯營。這個倡議得到了法、德、意、荷、比、盧6國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57年3月,這六個國家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的《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但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布魯塞爾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1973年後,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加入歐共體,成員國擴大到12個。歐共體12國間建立起了關稅同盟,統一了外貿政策和農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並建立了統一預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發展成為歐洲國家經濟、政治利益的代言人。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亦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歐洲聯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臺上弘揚聯盟的個性”。1993年11月1日《馬約》生效,歐洲聯盟成立。這標誌着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使歐盟成員國擴大到現在的15個。截至1999年,歐盟總人口達3.764億,總面積為333.7萬平方公里,正式語言是15個成員國使用的11種官方語言,1998年國內生産總值約為88441億美元。
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署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上述6國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簽署旨在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條約(又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1965年4月8日,上述6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又簽署《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1967年7月1日,《布魯塞爾條約》生效,歐共體正式誕生。此後,經過26年的發展,當歐共體從原先的6國擴大到12國時,根據內外發展的需要,歐共體從1993年11月1日起正式易名為歐洲聯盟。
從成立至今,歐盟已先後經歷了5次擴大:
1973年,英國、丹麥和愛爾蘭加入歐共體。
1981年1月1日,希臘成為歐共體第10個成員國。
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歐共體,使歐共體成員國增至12個。
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
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決定邀請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上述10國的入盟談判是從1998年3月開始的,2002年10月結束。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上述10國正式簽署加入歐盟協議。2004年5月1日,這10個入盟協議簽署國將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歐盟以往的擴大都是向西方國家開放,而這次入盟的10國多為中東歐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此次擴大後的歐盟成員國將從目前的15個增加到25個,總體面積擴大近74萬平方公里,人口從約3.8億增至約4.5億,整體國內生産總值將增加約5%,經濟總量與美國不相上下,歐盟的整體實力有所增強。
2003年7月,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銘言為“多元一體”,5月9日為“歐洲日 ”。
歐盟的主要出版物有:《歐洲聯盟公報》、《歐洲聯盟月報》、《歐洲文獻》、《歐洲新聞—對外關係》和《歐洲經濟》等。
歐盟的會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挂,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着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歐盟的統一貨幣為歐元 (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衝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的三大主要機構為: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
——歐洲理事會 (European Council),即首腦會議,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1974年12月歐盟決定,自1975年起首腦會議制度化,並正式稱為歐洲理事會。負責討論歐洲聯盟的內部建設、重要的對外關係及重大的國際問題。首腦會議每半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和一次非正式會議,必要時還可召開特別會議。歐洲理事會主席由各成員國輪流擔任,任期半年。順序基本按本國文字書寫的國名字母排列。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為愛爾蘭,任期為2004年1月1日至6月30日。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採取協商一致通過的原則。理事會下設總秘書處。
——歐盟委員會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 ,是歐盟的常設執行機構,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法律大街200號一座十字形的大廈內。歐盟委員會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及歐洲理事會作出的決定;向歐洲理事會和部長理事會提出報告和立法動議;代表歐盟對外聯絡並負責經貿等方面的談判;處理日常事務。歐盟委員會由來自15個成員國的20人組成,其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各有2人,其他成員國各1人。委員會設主席1名,副主席2名。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 普羅迪,1999年5月任職;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1999年任職。
——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歐洲聯盟的執行監督、諮詢機構,在某些領域有立法職能,並有部分預算決定權。歐洲議會可以2/3多數彈劾歐盟委員會,迫其集體辭職。議會大廈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秘書處設在盧森堡;自1979年起,歐洲議會議員由成員國直接普選産生,任期5年。本屆議會1999年6月經第5次直接普選産生,議員共626名。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