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我們的2003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9日 09:44)

  一、 “十年”之思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2003,《東方時空》十週年,《東方之子》十周歲。

  十年間,我們有過輝煌,有過榮耀,有過徬徨,有過失落。

  曾經的輝煌不必贅述。《東方之子》在國內電視界率先採用了以面對面的人物專訪為主要傳播元素的節目形態,積極參與了整個《東方時空》對中國電視話語系統的變革;一批又一批社會精英在這裡亮相,為廣大民眾所熟悉和景仰;一個又一個優秀主持人和編導在這裡成熟,走向了更加寬闊的舞臺。

  但是,隨著中國電視業的突飛猛進,隨著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的全面鋪開和深入,《東方時空》曾經獨特的觀念和手法因被觀眾普遍接受、被同行普遍認同和採納而變得不再新鮮。當《講述》、《人物》、《大家》、《魯豫有約》、《名人面對面》等一大批類似形態的節目蜂擁而出的時候,《東方之子》的失落和徬徨,不可避免地到來。

  有人説,《東方之子》過時了,新世紀的人們不再需要“光榮榜”;有人説,《東方之子》從一開始就定位太窄,題材資源面臨枯竭;有人説,當形式、手法的競爭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開始尋求本質的深刻,於是《東方之子》顯得膚淺了。其中最為強勁的一個聲音,是説《東方之子》缺乏新聞性,所選人物遠離時刻變動著的現實生活,缺乏現實關注度,因而抓取不了觀眾的注意力,日漸退縮到新聞的邊緣地帶。

  在各種各樣的批評、要求、期待和自我反省中,我們開始尋求鳳凰涅 式的重生。2000年,恰逢《東方之子》“七年之癢”之際,我們忍痛捨棄了“東方之子”,代之以一個全新的欄目《面對面》。這次改版的主要思路,是要打破“東方之子”這一稱謂對於人物選取標準的苛刻限制,拓寬節目的視野和空間,試圖以此達到加強人物新聞性、加強節目與現實的貼近性的目的。如果説原來的《東方之子》是一隻小籃子,只能裝進某類具有特定正面屬性的人物,那麼《面對面》就是我們試圖做成的一隻大籃子,可以裝進任何類型的人物,只要他有新聞性,有關注度。為了突出強調新聞性,這次改版還曾考慮過把欄目直接命名為《新聞人物》。

  然而這次改版,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反諷效果。《面對面》的推出,本意是要推陳出新、追隨時代的變化、迎合觀眾新的需要,不料新欄目推出之後,最大的反響竟是觀眾紛紛質詢原來的《東方之子》哪去了。很多人認為,《面對面》固然增強了新聞性,但卻喪失了《東方之子》原有的品質和個性,它把過多的注意力給了生活的河流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浪花,最終自己也將變得和許多其它新聞節目一樣,成為波譎雲詭的信息海洋裏一朵浪花,也許剎那輝煌,但必將迅速為新的浪潮所吞噬和淹沒。莫若原來的《東方之子》,把鏡頭始終對準那些歷史長河中的中流砥柱,節目將與節目中的人一起永恒。

  這樣的結果,令我們在試圖走出失落的時候再度失落。但在再度失落的過程中,我們又驚喜地找回了一些原本不該喪失的自信。在起起落落的煎熬之中,我們逐漸領悟,坐擁昨日的輝煌不思進取當然是愚蠢的,但輕易地否定自己也未必是明智的。當一個名牌隨著時光的流轉變成老牌,與時俱進的革新是必要的,但砸掉牌子另起爐灶則或許是得不償失的。當一個老牌的名牌被人指三道四、眾説紛紜的時候,我們首先應當明白,這是人們對這個老牌的愛護和關切。當各種意見紛至沓來的時候,我們必須在虛心聽取各方意見的同時,弄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和該做什麼,並且擇善固執。

  2000年的改版出人意料的觀眾反饋,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東方之子》的價值。儘管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有許多有待改進和革新的地方,但它的存在價值恰恰在許多觀眾的懷念中獲得了證明。當我們在失落與驚喜的交錯刺激中冷靜下來環顧四週,我們發現,其實時代的變化和傳媒業的發展正在給我們創造一個更為有利的生存環境。

  我們曾經認為《東方之子》的定位之窄是一副桎梏,它規定我們只能關注某類具有特定正面屬性並且具有特定規格的人,卻無法關注更多層面、更多類型的人,許多在傳媒世界裏炙手可熱、可以有力提升收視率的新聞人物,因其未必具有絕對的正面屬性,我們常常只能望之興嘆。但不知不覺間,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受到尊重,頻道專業化、欄目細分化、受眾群小型化已成必然之勢,在這種趨勢之下,欄目定位的寬窄利弊,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寬,可能成了“雜”的代名詞,而窄,則可能意味著“純粹”。當電視頻道越來越多、電視欄目和節目越來越令人目不暇接之時,任何欄目和節目都不再能夠取悅所有的人——只要它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需要,那麼它就是有價值的。而且越是紛亂的時候,“純粹”將越顯出它的珍貴——守住一份純粹,其實就是堅持一種品格,這種堅持有時候可能是寂寞的,但絕對不會是沒有價值的。

  根據現代傳播學的觀點,一種傳播行為的價值大小,往往是由收視人群的質量高低和影響力大小來決定的,最有價值的傳播是針對那些被稱為輿論領袖或意見領袖的人進行的有效傳播——這個人群也許並不龐大,但卻擁有對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根據多年來的收視跟蹤,《東方之子》應該屬於這樣一些觀眾,他們被稱為“成長型人群”:他們始終都在追求高於現狀的人生目標,永遠都在拓展自己的人生體驗,所以他們會關注別人的人生,特別是關注那些與自己具有類似品質的人,樂於從別人的人生經驗中汲取營養和動力。可以説,“東方之子”們是高品質的人,關注《東方之子》的人也應是高品質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本身就是我們所要關注的“東方之子”,他們中也有一部分人,可能目前還未達到屏幕上“東方之子”的高度,但他們是始終在成長的一群人,具有極大的潛力,他們可能將是或者已經是這個社會或大或小的成長動力所在。所以我們堅信,只要有這樣的人群在關注《東方之子》,《東方之子》就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

  2001年,《面對面》播出了大約半年之後,宣告取消,《東方之子》恢復播出。但這並非一次簡單的回歸,而是一次在新的起點上的整裝重發。我們選擇了回歸《東方之子》,但並不打算回歸它業已彰顯的弱點。我們曾經嘗試過一種新的定位,這種新的定位所創造的一些新的經驗、新的優勢我們不想放棄。我們需要重新界定《東方之子》的欄目定位,需要重新研究它的節目形態、傳播策略以及未來長遠的發展方向,因此,這是一次新的出發。

  2001、2002,我們在《面對面》和《東方之子》不算太小的屬性差異之間搖擺、徘徊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想要《東方之子》的高位品格,也想要《面對面》的新聞性,卻難以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一會兒人物格調高了,新聞性卻弱了,一會兒新聞性強了,人物格調卻掉下去了。

  經過兩年的苦苦摸索,2003年,我們終於看到了一個新的輪廓,儘管它也許還有一點模糊。

  二、2003:“東方之子”與“新聞人物”

  改版前的《東方之子》注重人物品格,但忽略了節目的新聞性以及與現實的貼近性,無論採制還是播出,總是自顧自踏著固有的節奏,很少為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很少參與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這裡面有主觀認知的局限,也與當時的客觀環境不曾提出這種要求有關係。隨著媒體環境的變化,加強節目的新聞性和現實關聯度被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於是由《東方之子》改版而成的《面對面》把追求新聞性當成了第一要務,《東方之子》素有的品格定位不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在經歷過相當劇烈的搖擺之後,重新定位《東方之子》,我們認為:《東方之子》首先應是一個高品位的人物專訪節目。自面世之時起,“東方之子”就已是人們眼中一頂珍貴奪目的桂冠,人物的高位品格一直是它最本質的魅力,我們不應輕易放棄這一最顯著的品牌特徵。但與此同時,隨著媒體競爭的日趨激烈,加強節目的新聞性、儘量使之更加貼近百姓、貼近現實以求爭取更多的觀眾、達成更好的傳播效果,也是十分必要、不容忽視的。既要堅持欄目品格、人物格調,又要加強新聞性和現實關注度,其中的平衡如何達成?2003年,我們嘗試了以下幾種做法:

  1、 密切關注新聞動態,從新聞熱點中去發掘具有東方之子品質的人物,最大限度地實現“東方之子“與”新聞人物”的結合。

  2、 建立備用人物資源庫,廣泛蒐集人物線索,提前開展人物研究,充實庫存,伺機而動,優中選優,避免因題材匱乏而被迫降格以求的尷尬。

  3、 密切關注名流大家的動態,隨時掌握他們的最新情況,積極尋找恰當的播出時機,儘量避免毫無時效性或時宜性的採制與播出。

  4、 貼合新聞背景,加強系列策劃,製造階段性收視熱點。

  2003年度,我們加強了新聞資訊研究工作,每日都有值班策劃廣泛瀏覽新聞資訊,每日都有一次新聞資訊匯總分析,以此確保不錯漏“新聞中的東方之子”和“東方之子的新聞”,同時藉以拓寬視野,發現和研究潛在的東方之子人選,充實人物資源庫。

  循以上思路和做法,2003年度《東方之子》在堅持人物檔次和品格的前提下,新聞性明顯增強,到12月10日止,共播出節目191期,其中有新聞性和現實關注度的節目119期,約佔播出節目總數的63%。主要類型有以下幾種:

  1、 緊追新聞事件的發生及時播出新聞人物。

  這類節目最為典型的當推“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在各方競爭極為激烈的情況下,本欄目憑藉一貫的優秀品牌的號召力以及相關主持人和編導敢拼敢搶、敢打硬仗的職業精神,成功地操作了本年度最大新聞人物的首發獨家報道----在楊利偉返回地面的當天下午,本欄目主持人張恒即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次日一早,長達38分鐘的特別節目《中國飛天第一人》順利推出。當日節目收視率飚升,首播剛完,欄目熱線響個不停,其中相當一部分電話內容是其他媒體要求轉載節目文本。後新浪網與《成都商報》全文轉載了節目文字版。

  另如羅雪娟、黃玉斌、李小鵬、陳忠和、趙蕊蕊等體育冠軍,都是在奪冠歸來的第一時間接受本欄目專訪,次日一早播出節目。

  今年較為典型的新聞人物操作案例還有:齊齊哈爾發生日本遺留毒氣彈洩露傷人事件,本欄目及時採訪播出了長期關注和研究抗日戰爭遺害問題、致力於維護中國人權益的社會學家、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步平;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後,恰逢一樁民間對日索賠案在日本勝訴,本欄目採訪播出了該案律師、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民間對日索賠指導小組”委員蘇向祥。

  2、 從當前新聞熱點出發適時推出相關人物。

  如伊拉克戰爭期間本欄目推出了駐伊拉克大使張維秋和前駐伊拉克大使鄭達庸;兩會期間推出了兩會系列人物;非典期間製作了一系列“抗非”人物;中國載人航天成功之際推出了《飛天之夢》系列人物。

  3、 密切關注名流動態,瞅準時機及時推出。

  如馬立三逝世、蘇步青逝世、穆青逝世、巴金百歲,本欄目都及時推出了相關紀念節目;朱德群、余光中、貝聿銘、許靖華等國際性大師級人物偶回內地,本欄目都及時跟蹤採訪,及時推出了節目。故宮博物院的著名文物鑒定專家楊新,以故宮博物院重金回購《出師頌》為由適時推出。

  4、 配合重要紀念日及時推出相關人物。

  如3月份小平逝世紀念日時,本欄目推出了曾經執導過小平影片的著名導演丁蔭楠和多次扮演小平的特型演員盧奇;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推出了北京地壇醫院艾滋病專家、國內首家艾滋病患者救助機構紅絲帶之家的創辦人徐克沂;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本欄目推出了一個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殘疾青年王嘉鵬;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前後,本欄目推出了著名法學專家倪正茂。

  5、 以重大新聞事件或新聞背景為出發點構築系列節目,製造階段性收視熱點。

  從年初的《感動中國》候選人物系列(20集)展播開始,本欄目相繼推出了“兩會人物系列專訪”(6集)、“抗擊非典〈真心英雄〉系列專訪”(22集)、“大學校長系列專訪”(13集)、“〈我的創業故事〉系列專訪”(7集)、“傑出婦女系列專訪”(4集)、“〈飛天之夢〉系列專訪”(8集)、“省委書記系列專訪”(7集)等八大系列,這些系列節目多則20余集,少則6、7集,構成了本欄目本年度的播出幹線,形成了吸引觀眾視線的八大熱點。

  系列節目與散播節目相比,一是策劃難度大—它要在合適的時機找到一個恰當的主題,並且要蒐集符合主題要求、具有某種一致性或相關性的一系列人物;二是採制難度大—由於節目要在規定時間成套推出,節目製作週期相對較短,因此對於節目製作流程的流暢程度要求更高。但是難度越大的事情往往越有價值,正因為系列節目較之散播節目更難操作,所以它在傳播效果上也有它不可取代的優勢:一是可以製造一段時期內的收視熱點,二是易於造成觀眾的收視期待,三是可以在觀眾心目中留下較深的傳播記憶。

  今年播出的八個系列(傑出婦女系列),都在觀眾中産生了較大的反響。其中“非典真心英雄系列”讓廣大觀眾認識了許多戰鬥在“抗非”一線的優秀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科技工作者,極大了鼓舞了人們抗擊非典的信心和勇氣。“大學校長系列”于一年一度的高考時節推出,受到了廣大考生及其家長們的歡迎。“我的創業故事”是在今年出現罕見的就業高峰之際推出的,收納了一系列自主創業的中青年成功人士,以求用他們的經歷和經驗引導廣大學子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拓寬擇業思路,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收到了較好的輿論引導效果,節目播出以後,在學子和家長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有多位觀眾發來郵件建議或要求這個系列結集出版,還有不少學校要求聯絡節目中的人物,邀請他們去大學講演,教育部就業培訓指導中心也曾專門來電,對這個系列的社會價值進行了充分肯定,並要求轉錄全部節目作為就業指導教材。

  《“飛天之夢”系列專訪》是2003年度《東方之子》反響最大的系列節目。這個系列從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回收成功這一重大新聞事件切入,以“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的獨家專訪打頭,推出了一系列航天巨子----王永志、胡世祥、沈榮駿、宿雙寧、黃春平、張建啟、袁家軍,載人航天七大系統的總指揮,本欄目幾乎一網打盡----通過他們的故事,記錄了中國人在飛天之路上的奮鬥歷程,清晰地勾畫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輪廓,適時地滿足了民眾對這一重大新聞事件的深層次背景信息的需求,獲得了觀眾與同行的高度評價。這一系列策划動議早——始於今年三月;時間跨度大——歷時半年多。由於動議較早,並有專人與解放軍總裝備部有關部門保持密切聯絡,所以在神舟五號發射前夕,儘管總裝對新聞採訪控制極為嚴格,本欄目仍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對一系列載人航天巨子的採訪。

  三、 2003:“8分半”、“18分”和“38分”

  前文有述,從《東方之子》到《面對面》再到《東方之子》,我們選擇了回歸《東方之子》,但並不打算回歸它業已彰顯的弱點。《東方之子》曾經有過的弱點,除了人物新聞性弱、現實關聯度不強之外,應當還包括節目空間的狹窄。十年來,《東方之子》一直在用八分半鐘的時長濃縮那些傑出人士的人生精華。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他的人生不夠精彩,他不應該成為東方之子;如果他的人生足夠精彩,卻又無法在八分半的時長裏獲得充分的展示。一個以人物訪談為主要傳播元素的節目,八分半鐘的時間實在太短太短,能夠談到的東西實在十分有限,因為人物訪談這種節目形態是將人際交流引入大眾傳播,它講究自然的交流,講究現場的氛圍,講究細節的真實,難於高度濃縮和概括。目前在屏幕上出現的以人物訪談為主幹的節目,少有像《東方之子》這般短小精悍的,大多數這類節目,都在三十分鐘以上。

  從以往多年的經驗來看,“八分半鐘”導致了至少三種消極現象:一,“八分半”經驗不夠豐富的編導,常常在場記單上勾勾劃劃或在編輯機前抓耳撓腮,做著極其艱難的取捨,而他的取捨還有可能完全錯了;二,“八分半”經驗十分豐富的編導,又可能把他的經驗帶到策劃和採訪活動中去,使策劃和採訪活動變得簡單化,只要獲得夠編八分半的素材便罷,有些編導甚至總結出了“七八個問題”、“五六段解説”、“千來字便夠”的采編公式,結果可能導致人物研究並不到位,採訪並不充分,並未獲得真正精彩的內容,最後編出的節目濃縮的未必是某位東方之子的人生精華;三,觀眾經常反映,感覺沒説什麼呀,怎麼就完了?更直率的觀眾則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東方之子》枯燥而膚淺。

  2000年的改版雖然最終以回歸告終,但它開啟了我們革新的勇氣和思維。最近三年來,《東方之子》開始出現一些“超常規版本”的節目,18分或是38分。儘管18分和38分的節目做起來投入可能更大,難度可能更高,但它似乎總是比常規版的節目更能激起創作者的熱情。

  2003年,《東方之子》出現了歷年最多的超常規版本,18分版多達數十期,38分版也有六期之多。其中《“抗非”真心英雄系列專訪》、《省委書記系列專訪》和《“飛天之夢”系列專訪》整個系列都是超常規版本。

  從8分半到18分甚至38分,節目空間的拓展有利於更充分更從容地展示“東方之子們”的精彩人生,彰顯人物的境界和品質,給予觀眾更深層次的啟迪,但同時也對主持人的採訪、編導的主題駕馭能力、結構把握能力、敘事技巧、聲畫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欣慰的是,事實證明,本欄目已經成長起了一批可以駕馭18分、38分版本人物專訪節目的策劃、編導和主持人。從今年播出的這些超常規版本節目來看,由於前期策劃的充分,採訪拍攝的紮實和編導在創作手法上的勇敢探索與創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巴金百歲特別節目”,譬如“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

  四、2003:ISO9000與欄目節目管理

  于本欄目而言,2003是緊張的一年——這一年我們搶了許多新聞人物,打了許多硬仗,完成了許多高難動作,以比去年更少的創作人員製作了更多精良節目;2003也是充滿變數的一年----本欄目今年最重大的系列之一《省委書記系列專訪》播出計劃一推再推,節目計劃一變再變;今年的另一重大系列《飛天之夢系列專訪》也因許多客觀條件的制約讓人一度十分懸心;加之整個《東方時空》今年的播出計劃變動十分頻繁,本欄目經常處在要做若干套備播方案的緊張狀態之中。

  所幸一年即將過去,本欄目沒有發生任何播出事故。應該説,今年本欄目的運轉,較之往年更為有序和高效。

  這要感謝全體工作人員出色的職業精神。

  更要感謝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

  電視的工序很複雜,需要很強的協作精神;電視工作很辛苦,需要不同一般的敬業精神。從接觸電視的那一天起,我們就在接受這樣的教育。但真正邁進電視的大門,進入電視製作的複雜流程之中,我們漸漸發現,協作精神和敬業精神值得提倡,卻不可以依賴。因為協作精神和敬業精神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它有賴於人的自知自覺,會依人的不同而不同,而且無法進行科學的考量。要讓複雜的流程始終保持流暢的運轉,更可靠的方法(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還是制定科學合理的節目製作流程,並以嚴格的制度對所有流程進行質量和效率的監控。

  自2001年本台引進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本欄目一直在這一框架之下尋求更為科學合理的職責分工和更為嚴格規範的質量及效率監控辦法。

  2003年,我們根據本欄目的運轉特點以及以往存在的問題,重點進行了以下兩個核心環節的制度建設:

  1、 針對策劃工作多務虛不務實、難以進行量化考核的情況,出臺了《策劃組工作效率及質量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策劃的崗位職責,規定了策劃人員的日課流程,設立了必修日課和選修日課,同時將其薪酬劃分為基本工資、出勤工資、日課工資、選題報批績效、選題播出績效、選題獲獎績效等若干部分,真正實現了獎勤罰懶,公平公正。這一辦法實行之後,本欄目選題庫迅速充盈,選題質量大有提高,為本欄目的正常運轉和節目質量提高奠定了基礎。

  2、 針對編導工作拖遝、節目製作週期過長、導致節目時效性差、欄目運轉不暢的問題,實行了《編導工作效率監控辦法》,根據編導所做選題的性質和播出計劃的安排,明確規定每一節目的製作週期,以簽署“編導責任狀”的方式逐一加以監控。該辦法實行之後,節目運轉速度明顯加快,未再出現過庫存在空虛、無米下鍋的播出危機,節目的播出安排因此趨於更加合理。

  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本欄目業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節目管理制度,從選題搜報到節目合成,從節目的前前期、前期到後期以及後後期,每一環節都明確了相關責任人和職責明細,每一環節都有質量和效率的要求,每一環節都有相應的責任追究或獎勵方式,並使之與薪酬直接挂鉤——工作人員的每一種獲得,都與付出有關;每一種失去,都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五、2004:我們的未來

  經過反反復復的思考和論證,我們不再懷疑自己的生存價值。

  只要我們的時代在不斷地變化和前進,就會有推動時代前進的“東方之子”不斷出現。我們無需擔心“東方之子”有一天會從我們眼前消失。

  只要我們的時代還需要繼續前進,那些擁有推動時代前進的力量的優秀人士就會一如既往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所以我們無需擔心“東方之子”的觀眾有一天會從我們眼前消失。

  優秀的人,是社會前進永遠的動力。

  我們的任務,是好好地研究他們,理解他們,表達他們,並且通過記錄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軌跡,為未來的歷史留存我們的時代在前進過程中最鮮明的那些印記。

  2004,我們仍將繼續2003的探索,在堅持人物高位品格的同時,強化人物的新聞性和節目的關注度。我們仍將把關注的目光,集中投向那些“有新聞的東方之子”和“新聞中的東方之子”。

  我們還將加大“以重大新聞事件或新聞背景為出發點構築系列節目”的策劃力度,試圖以此構建本欄目新的品牌亮點。

  業已在我們計劃之中的系列有:

  l 雅典奧運系列人物專訪

  l 海外傑出華人系列專訪

  l 駐外使節系列專訪

  l “建築改變生活”—建築大師系列專訪

  l “故宮春秋”系列人物專訪

  我們説,我們所做的“東方之子”是這個社會成長的動力,《東方之子》的觀眾是這個社會的“成長型人群”,那麼我們自己該是什麼?我們應當與他們共同成長,我們永遠不能停止求索的腳步,否則我們將無法完成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當我們不再懷疑自己的生存價值——也就是這個節目的傳播價值,我們又將面臨新的課題——如何提高傳播技巧進而提高傳播質量。

  在近兩年改版和回歸的震蕩之中,我們的創作理唸經歷了由清晰而模糊再到清晰的過程,我們的創作隊伍也經受了老出新進、換血重組的巨大考驗,一度呈現過極不穩定的狀態。經過兩年來的努力,而今我們的創作隊伍已趨穩定,節目理念和創作手法漸趨成熟,特別是一些新進人員,在熟悉了本欄目的基本創作規範之後,勇於開拓創新,為本欄目灌注了新的活力。

  但是還不夠。

  我們還有許多節目,被人批評為乍一看挺漂亮,仔細一琢磨感覺不對——理解不深刻,表達不到位,不耐咀嚼和推敲。

  這裡面,固然有“八分半”的局限,但也有創作人員自身的浮躁和膚淺。

  要與這個社會最傑出的人打交道,要去認識、理解並表達他們,我們需要把自己變得更傑出——你未必要比他們更傑出,但一定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傑出。

  “濃縮人生精華,盡顯時代風采”,我們將繼續在變化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

責編:張麗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