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揭秘中國曙光計劃 首批航天員要歷經12關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6日 13:16)


航天員在電動轉椅上接受訓練

  科學探索雜誌消息:在我國神舟飛船即將實現載人飛行的時候,曾經參加過我國曙光計劃的攝影師鞠浪向本刊記者獨家透露了中國首批航天員訓練的全過程……

  據鞠浪介紹,我國曾經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對首批航天員選拔要經過12項專門訓練,最後在1971年4月,篩選出兩名中國首批真正的航天員。

  鞠浪告訴記者,中國首次訓練和選拔航天員是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航天員的選拔不僅要考慮一些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飛行技術等基本條件,更主要的是通過臨床醫學、生理技能和心理功能的檢測,判斷候選人對特殊環境的適應能力。

  鞠浪詳細介紹了中國首次訓練航天員的12項實驗,低壓密封倉訓練,當航天員穿上特製的航天服走進低壓密封艙之後,艙內的空氣就被抽掉,航天員就此進入“太空”,在2個月的試驗中,航天員要忍受孤寂的煎熬,就連一些搖擺幅度較大的運動也不可能,這項訓練重要是模擬在低壓密封的太空倉中,訓練航天員的生存能力;

  低壓並溫倉訓練,鍛鍊在真空和高溫的條件下,航天員在身穿宇航服時的生存系統;

  航天服加壓安全訓練,在航天員穿著宇航服進入低壓訓練倉時,宇航服由於壓力的原因就會膨脹成為一個球,這項訓練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穿著宇航服時,身體關節是否活動順暢;

  低壓爆炸解壓倉訓練,這項訓練主要是模擬在太空中,如果太空倉失去密閉性,航天員的生存保障系統能否確保航天員的人身安全;

  離心機訓練,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擁有亞洲最大的離心機,主要用於訓練航天員對超重的耐力和在超重條件下操縱飛船和通信的能力。訓練時,航天員坐在固定的座椅上,任由離心機不停地自轉和公轉;

  震動臺訓練,考察在火箭發射産生震動時,航天員身體各個器官的承受力;

  失重訓練,是在改裝的殲教5飛機上訓練的,訓練航天員在失重的條件下的生存狀況;

  電動鞦韆訓練,電動鞦韆室主要用於適應空間運動和開展對空間運動病的研究。在高達數10米鋼架的護衛下,一台貌似汽車的廂式鞦韆被四條鋼臂淩空提起。電動鞦韆蕩起時,前後能甩出15米。空間運動病和暈車、暈船症狀非常相似,飛船一進入軌道後就會發生,持續2天至4天后症狀自動消失。此病是載人航天事業的一大難題;

  衝擊塔訓練,訓練航天員幾秒鐘從4層樓高的衝擊塔頂直落而下,模擬飛船返回地球時衝擊環境的衝擊塔室,有一座約4層樓高的綠色鐵塔,目的是加強航天員的抗衝擊耐力及研究多方式的防護措施;

  電動轉椅訓練,電動轉椅是圍繞一個有主動軸旋轉,一張類似牙科治療椅的轉椅不但可以做18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快速運轉,而且可以同時上下前後擺動。轉椅主要用於檢查宇航候選者的前庭神經功能,以了解其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

  飛行模擬器,模擬在太空環境下,訓練航天員駕駛飛船的能力;

  天象儀訓練,天象儀室是訓練中的最後一個關卡,當燈光熄滅後,一個極為絢麗的太空世界——太陽系的璀璨、銀河系的廣袤無不清晰地展現在眼前。恍惚中,“飛船”開始繞地球飛行,航天員要在這識別他未來行走所要經過的路線,記清引導飛船入軌的一個個路標——那一顆顆看似相同但卻有著千差萬別的小星星。認路是為了防止飛船在航行過程中自動系統發生故障,如果出現故障,航天員不得不用手動裝置,那時就只能依靠自己重新回到地球上來了。

  鞠浪非常遺憾地對記者説:“經過12項專門訓練,我國在1971年4月,最後,選定2名航天員,可是國家考慮耗資巨大,最後決定‘不搞空間競賽’,從此,我們的航天事業轉向資源、氣象、通信及返回式衛星的研製。載人飛船的工作暫時中止了,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也中止了。否則,中國的航天夢想可能提早30年實現。”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