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三院飛航導彈武器專家楊寶奎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2日 17:25)
-當年,楊寶奎並不知道北航有一個保密的導彈專業,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與導彈結緣,開始一生的航天生涯。
-那一年的大漠異常沉寂,風雨黃沙中他的一百天如同一年那樣漫長。成了!他坐到地上,任由淚水肆意流淌。
-試驗前夜的思索、全國政協上的提案和讓飛航型號多功能化的夙願,這些皆源於他的那句話“壓力責任未敢忘”。
跨入飛航偶然亦必然
1944年,天津寧河。楊寶奎出生在一戶普通農民家中。這個世代向土地要飯吃的農戶人家怎麼也想不到,這個普通的男孩子,幾十年後會在中國飛航導彈史上涂上濃濃的一筆。
楊寶奎的家在渤海之濱、薊運河畔。春季出魚的季節,那裏滿街都是賣魚的,在吃不起玉米米查子的年代,魚卻可以撐飽肚皮、不限量地吃。這條清澈的河流承載着楊寶奎太多兒時的快樂,以至於現在他工作疲勞的時候,一閉上眼睛,就會想起河面的粼粼波光,用自製的魚鉤釣魚,和夥伴們撒開腳丫在河邊嬉戲……
河水靜靜流淌,楊寶奎一天天長大,開始了他的學業。一路優秀,在初中畢業時,他被保送上了重點中學。
彈指一揮間,到了高考報志願的時候。説來也巧,填報志願的前一天,在北京航空學院就讀的一個校友回到了學校,説北航是個不錯的大學,建議他報北航。聽從學哥的話,楊寶奎第一志願填了北航的飛機係。在當時,北航的導彈專業還對外保密,在志願書上並未注出。等到了學校,他被分到了有翼導彈設計專業。
在校時,他參加了北航超音速靶機的研製,靶機的動力裝置是航天某研究院研製的。那時,他對該院開始有了初步認識。畢業後,他順理成章地來到了該院,從此與飛航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那年是1968年。
在面臨選擇的人生十字路口,冥冥之中總好像有一隻手在指引着他,向着中國的飛航導彈事業奔去……型號研製崢嶸歲月稠
“幹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幹一行就要愛一行、鑽一行,而且要相信自己能幹好",這是楊寶奎剛參加工作到秦皇島出差時,遇到的一位老師傅對他講的話。這番話雖然並非出自偉人之口,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鞭策着他腳踏實地,在飛航導彈總體設計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績。
工作後不久,他參加了我國某導彈的全過程研製,打響了他科技攻關的第一戰。他以紮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出色地完成了導彈一、二級分離干擾研究這一關鍵課題。同時,在他的主持下,解決了可靠性工程設計等技術難題。1991年,他寫的一篇有關該型號的專業論文,獲得國家國防徵文二等獎。同年,該導彈定型飛行試驗成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航天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喜悅激勵着他,從此他的人生也多了幾分為追求更多喜悅而付出的艱辛跋涉。
在楊寶奎還沒從成功的喜悅和疲憊中走出來時,組織上又把更重要的任務交給了他。1992年初,楊寶奎轉到了某導彈型號的研製。不久,他擔任了該型號的主任設計師、副總師,接着又兼管了該型號的全面行政工作。
該導彈的優點之一是第一次在彈上應用了新技術。該技術屬於開拓性技術,難度高,而國內又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難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
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為攻克這些難題,楊寶奎和他的試驗隊幾進戈壁灘試驗基地,做了上千次試驗,測試了上萬個數據。有時為了查找一個干擾源,就要走遍基地南北。他和隊員們一起,為排除故障工作到深夜成了常有的事。
一年區區365天,有一年,楊寶奎在基地工作生活的天數甚至超過了300天。戈壁灘二月的刺骨寒風,八月的灼人高溫,他在親身經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印象更深的是,在嚴冬酷暑之後,他帶領技術人員將難題全部攻克的喜悅情景。
1999年,自控彈成功。以勝於雄辯的事實證明了系統設計方案的正確性,為下一個階段的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更多的困難卻還在後面。
研製進入了決戰階段後,舵機帶飛試驗卻出現了故障,故障的出現,對整個型號研製進度的影響很大。作為總師、總指揮,千百雙眼睛在看著楊寶奎,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
楊寶奎默默地承受着這些壓力,和他的試驗隊往返於基地和北京之間。歸零工作進行了整整100天。在戈壁灘,有時他們工作了一天,卻毫無進展。當他們從技術陣地無功而返時,看著隊員們疲憊的神情,面對着了無邊際的戈壁,想著責任令任務的倒計時,他深深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
大漠無聲,殘陽如血。此時楊寶奎心裏的感受用滴血來形容並不為過。
駕馭命運的舵是奮鬥。四月的戈壁灘,正是大風起沙飛揚的時候,楊寶奎帶着隊員們在機場一站就是幾個鐘頭,別人勸他回到車上休息一會兒,他倔強地搖頭拒絕。有一天傍晚下大雨,他披塊雨布,騎着自行車趕去聽歸零彙報,到了辦公室渾身上下沒有一處幹的,但他哪顧得了這些,他心裏急啊。一百天來,他每天都是早上、中午、晚上連軸轉,身心憔悴,他的體重十幾斤地往下掉。“百天歸零,着實不易!”楊寶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巨大壓力下難以言説的個中滋味,或許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
最終,歸零評審順利通過,隊伍重新回到了戈壁灘試驗基地,開始了雙發連射、最大射程的試驗。
現實像個頑皮的孩子,又和楊寶奎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試驗中,兩發導彈先後發射出去後,飛行狀態非常好,比翼雙飛,雙雙飛向靶標,然而在監控大廳的屏幕上居然什麼也沒看到。楊寶奎的心“轟”地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話不説,大跨步走出大廳跑向停在外面的車,趕往130公里以外的靶標處。車子在戈壁灘上飛快地奔跑,他還在不停地催促“快點,快點”。趕到靶標處,看到導彈打中靶標,穿靶而過,他當時就坐到了地上一句話也沒説出來,任由淚水肆意流淌。司機後來説“楊總,當時您嚇死我了,我開車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楊總只是“呵呵”地笑。
凱旋時,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領導和院領導去迎接楊寶奎和試驗隊員們。鮮花和掌聲中,楊寶奎把他的隊員推到了前面……
該型號在自導彈試驗階段取得了數發全部成功的驕人成績,創國內導彈研製階段的新紀錄。同時,該型號導彈也創下了四個第一。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劉紀原評價説:“其他重點型號沒做到的,你們做到了。”技術合作立下大功勞
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內某型號競標競爭激烈,要想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在方案評審中佔絕對優勢。楊寶奎所在的研究院選擇了技術合作參與競爭。1993年,已步入中年的楊寶奎主管了該大型技術合作項目,擔任談判技術負責人。
在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的精神狀態下,他們從設計圖樣到技術核測,水平大為提高。
此後,他們又馬上投入了研製,節省了研製經費,縮短了研製周期。同時,他們編寫了大量的各階段諮詢預案和技術總結。最後在方案評審中,他們佔絕對優勢,為研究院爭取到了該型號,邁出了該型號成功的第一步。
該技術合作項目,受到原國防科工委的高度評價,被有關領導稱為技術合作的一個典範。該院獲原國防科工委授予的集體一等獎,楊寶奎本人獲研究院一等獎。
帶隊管理“嚴、細”必當頭
培養一支優秀的隊伍,在管理上必有其獨到之處。在楊寶奎帶領的試驗隊中,“嚴謹、細緻”以行動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説起“嚴謹、細緻”,有一件事給楊寶奎感觸頗深。那是在一次赴德國的參觀中,負責接待他們的是一個50多歲的行政管理人員,她給每一個人一個信封,裏面用中文詳細地寫出了午飯時間、房間號、幾點在哪做什麼事等一些事宜,讓他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德國人的嚴謹作風。
一個接待就如此,更何況飛航事業。
“‘更好’是‘好’的敵人”,這是楊寶奎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成為他追求的目標。工作中,他極其認真,容不得一絲馬虎。每次試驗前,他要求上至總師下到技術主管寫出自己的職責,並給出了考核辦法,讓大夥兒知道該幹什麼。在考核辦法上,他在試驗隊首創了“灰色”考評辦法。考評內容主要有崗位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和績效評價,每部分又細緻地分若干子項,每半年用“面對面”和“背靠背”的方法由上級、下級及本人分別打分,以每個人的綜合得分確定各自的崗位津貼,丈量自己職責履行的尺度,明確努力方向。這項管理舉措受到了上級的重視,並推廣到其他研製隊伍中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為了更好地對定型産品進行驗收把關,他編寫了《雙嚴文件》,對進場的産品,首先檢查是不是按照《雙嚴文件》驗收過。此外,他從技術、質量和計劃上入手,狠抓管理,同時還編制了《某型號系統工程管理文件彙編》,發送給各參研單位貫徹執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楊寶奎的細緻,在隊員的日常生活中也充分地表現出來。在試驗基地,一個試驗隊員的男朋友要返回了,楊寶奎見到這名試驗隊員,問了一句出乎她意料的話:“為什麼不去送送你的男朋友?”從這句話中,楊寶奎的細緻可窺一斑。生命歷程兩點未敢忘
楊寶奎説,國家培養自己這麼多年,他一定要去回報。懷着這樣的一顆報國之心,從工程師、部級專家到國家級專家的每一個過程中,他始終沒有忘記兩點:壓力責任未敢忘,抓緊學習未敢忘。這兩個“未敢忘”是他對祖國的承諾。
每一次導彈飛行試驗的前一夜,是他睡得最晚,想得最多的時候。燈下的他在仔細地核算試驗數據。“國家投了那麼多錢,大家這麼關心,不成功,怎麼交代?”這些想法在他腦子裏久久縈繞。正因如此,每次試驗前,他都要不停地囑咐隊員做到最好。
楊寶奎在當選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後,出於自己對軍工企業現狀的某些憂慮,他提交了《關於制定〈關於軍工重大研製項目實行競爭的準則和規定〉的建議》等兩個提案,對他關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這些提案都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在他看來,型號研製重要,但人才培養更重要。人才有了,就不愁後續發展,就有了後續儲備力量。多年裏,他培養技術崗位和行政崗位人員共計40多名。每當看到他們在技術上的成長進步,他心裏高興極了。
説是壓力責任不敢忘,但對家裏的責任,楊寶奎忘的時候可不少。他忙起來,常年出差在外,家中的責任無法盡到,擔子全部落在了愛人身上。愛人是他大學同學,她對埋頭工作的丈夫已經習以為常,“理解”和“支持”,是對她的境界的最好概括。楊總的愛人默默承擔起家中生活和教育培養孩子的責任,作出了許多犧牲,成為楊總克服困難的一個支點。
儘管家中責任義務沒盡到,但兩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仍是楊寶奎的驕傲。他的大兒子工學碩士已經畢業。小兒子頗具藝術天賦,讀大學期間就參加了上海大眾汽車外形設計比賽,還獲得了一等獎。家庭的舒心和對他的支持,使楊寶奎在事業中多了一個臂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航天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楊寶奎還有一個夙願,就是希望在退休前大膽創新,構思一個藍圖,讓飛航型號插上多功能的翅膀,實現技術上的大跨越。為了這個夙願,他還在飛航路上堅定地走着,期待着風雨過後彩虹的美麗。
楊寶奎,我國飛航導彈武器系統總體設計專家,研究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有翼導彈設計專業。歷任中國航天某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二室副主任、主任,總體設計部副主任,副主任設計師,主任設計師,副總師,總師等職,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某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國家某型號武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
參加工作以來,楊寶奎一直在科研生産一線從事飛航導彈的研究、設計和試驗工作,先後參加了多個型號的研製,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他參加我國某型號研製,完成了其中關鍵課題,該型號獲航天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他負責的某新型導彈關鍵技術研究獲航天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他擔任技術負責人的大型技術合作項目,使型號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為航天新型號立項奠定了基礎。為此,國防科工委授予該研究院集體一等獎,楊寶奎獲研究院一等獎。
他1996年被航天總公司評為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999年被國家人事部評定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並享受國家特殊津貼。2002年被評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勞動模範。
為難的五分錢
當年,有一次楊寶奎想買一雙4塊多錢的解放鞋,搜遍了全身就差5分錢,就向同事借了5分。等有了5分錢要還時,同事卻説什麼也不要了。直到今天見到那位同事,簡樸謙恭的楊寶奎還覺得既難為情又感激。這個新年忘不了
2001年12月31日,楊寶奎與隊員們在基地加班加點,為元旦的發射作準備。封艙之後,正好敲響了新年的鐘聲,大家一起高呼共祝新年好。緊接着他們又開始了數據的核對。2002年1月1日,導彈發射並直接命中目標,軍委領導發來了賀電:新年開門紅,可喜可賀。被學子們感動
2000年,楊寶奎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做有關飛航導彈的報告,教室中座無虛席,連走道中都站滿了學生。講完後,同學們久久不肯離去,提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學子們如此關心國防事業,讓他着實感動了一把。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