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英國概況

    【新聞出版】 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現共有約1300多種報紙,9000種週刊和雜誌,2001年1~6月各主要報刊平均日發行量如下(單位:萬份):《每日快報》90.7,《每日郵報》238.1,《每日鏡報》215.1,《每日星報》67.7,《太陽報》350,《金融時報》46;《每日電訊報》96.9,《衛報》39,《獨立報》19.6,《泰晤士報》66.7,《世界新聞》397,《星期日快報》87.7,《星期日鏡報》181,《星期日郵報》230.9,《人民報》138.6,《星期日電訊報》76.9,《觀察家報》42,《星期日泰晤士報》135.4。

  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在158個國家內設立153個分支機構,擁有1930名記者。(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12國、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

  英國廣播公司(無線電廣播網)(BBCNetwork Radio):1922年創辦。該公司有5個對內廣播電臺,1個對外廣播電臺,用43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國播放節目。在英國擁有52%的聽眾。

  英國廣播公司(電視臺) ( BBCTelevision):于1936年開始播放電視,有兩個臺:BBC1主要播放新聞、宗教、體育、歌劇及少兒和娛樂節目,BBC2主要播放音樂、藝術、喜劇、教育及一些特別節目。另有5個數碼頻道供交費用戶使用。

  廣播電臺局(the Radio Authority):負責批准及管理所有獨立電臺的服務,監督節目及廣告質量。

  獨立電視委員會(Independent Television Commission):負責批准和規管商業電視臺服務。擁有ITV(第三頻道)、第四頻道和第五頻道。ITV節目始播于1955年,24小時全天服務,面向全國,三分之一時間播放新聞,其它時間播放體育、喜劇、遊戲和電影等。主要靠廣告贊助。第五頻道始播于1997年3月。

  隨著因特網的迅猛發展,各主要報刊、電視均有網絡版,其中BBC在線是被訪問最多的網站。

  英國政府文化、媒體、體育部負責新聞廣播事務。

  (資料來源:2003英國年鑒)

  【對外關係】 英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5 個核大國之一,併為聯合國、歐盟、北約、英聯邦等120個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目前,英有13 塊海外領地,同185個國家建立了外交或領事關係(2002年)。冷戰結束後,隨著英實力的削弱,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呈下降趨勢。1997年5月,工黨政府上臺後,對外交政策做了較大調整,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積極參與全球事務,使英外交處境和國際地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倡導“第三條”道路,以求在新形勢下增強英競爭力,並尋求資本主義的延續和再發展。提出改革聯合國安理會職能及決策程序,改寫聯合國憲章,授予聯合國進行“人道主義干涉”的權力。對歐洲政策更趨積極、靈活、務實,加大融入歐洲的力度,努力促成歐盟實現東擴,推動歐盟改善與俄羅斯關係,倡導歐洲共同防務建設,積極推動建立歐洲快速反應部隊。進一步加強與美特殊關係,在科索沃、阿富汗、北約東擴、美伊戰爭等重大國際問題上與美保持一致。重視發展與其他大國關係,努力改善同中、俄、印、日等大國關係。努力維繫同英聯邦國家的傳統聯絡,保持和擴大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強調在打擊恐怖主義、環境保護、人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的國際合作。推出“新干涉主義”、“國際共同體”及“失敗政權論”等國際關係新理論,主張以軍力為後盾,以西方價值觀為基礎,重塑國際新秩序。

  【對當前重大國際問題的態度】 關於當前國際形勢:認為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國相互依存程度增加,全球化趨勢發展。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統治下的和平”利大於弊。世界及歐洲安全基本穩定,但仍存在恐怖主義、非法移民、氣候變化、金融市場動蕩、地區衝突和危機等諸多不穩定因素。認為“9.11”事件後國際關係正發生重大變化。世界秩序只有建立在以西方價值觀為基礎的國際社會體系上,才能維持安全與繁榮。積極推行“新干涉主義”。英積極謀求加強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力圖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伊拉克問題:認為聯合國對伊多年制裁並未能迫使伊解除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對地區和世界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支持美國 “打伊倒薩” 的立場。説服美將伊問題提交聯合國,並積極進行外交斡旋,促成安理會通過第1441號決議。2003年3月20日,未經聯合國授權,派兵4.5萬人參加美對伊戰爭。主張聯合國在伊重建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強調歐洲、歐美彌合分歧和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關於朝鮮核問題:認為朝鮮重新啟動核設施並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離開是不可接受的,威脅到了地區和國際安全。朝核問題不單是朝美間的雙邊問題,也是國際問題,應在多邊框架內予以解決,國際社會應加大對朝壓力,促其履行其國際義務,並中止核武發展計劃。

  關於中東政策:主張通過談判和對話解決巴以問題。對巴以衝突升級表示關注。主張確保以生存權,支持巴建國。要求巴停止恐怖活動,以從巴被佔領土撤軍,雙方重開談判。敦促美採取切實措施,加大介入力度,防止中東局勢進一步惡化。主持召開了中東問題倫敦國際會議。

  關於打擊恐怖主義及阿富汗問題:認為,“911”事件表明,恐怖主義已成為英及世界安全的重大威脅,強調反恐應標本兼治,加強國際合作,消除恐怖主義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根源。全力配合併積極參與美的反恐行動。主張採取預防性措施,防止“失敗”國家成為國際安全的威脅。

  積極參與阿戰後安排和重建,支持阿臨時政府,參與並一度領導在阿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承諾5年內向阿提供2億英鎊的援助。2002年7月2-4日,英國防大臣胡恩訪問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與阿首腦討論雙邊關係,阿局勢。12月22日,斯特勞訪問阿富汗,對阿與6個周邊國家簽定“睦鄰關係”聲明表示歡迎。

  關於歐洲安全機制:視北約為英和歐洲安全的基石。認為冷戰結束後北約應更具有外向性和干預性。支持北約東擴,但認為東擴不應削弱北約自身力量,並應適當照顧俄羅斯利益,推動成立“北約-俄羅斯理事會” 20 國機制,取代“北約-俄羅斯常任理事會”的19+1機制。

  對歐洲防務建設態度積極,希在其中發揮領導作用。積極推動建立歐洲快速反應部隊。但強調北約仍是歐洲防務的基石。

  認為歐安組織是預防衝突的有效手段,支持其在解決科索沃等危機中發揮作用,但認為歐安組織不能替代北約的作用,兩者應加強合作。

  關於巴爾幹問題:積極參與北約對南聯盟軍事打擊及戰後維和,歡迎海牙國際法庭審判米洛舍維奇,主張向巴爾幹地區提供援助,支持南聯盟關於建立“塞爾維亞和黑山”新國體的協議。

  關於聯合國:認為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展、保護人權及打擊恐怖主義等全球性挑戰方面負有重要責任,並應發揮更大的作用。主張改革聯合國,強化其預防和解決衝突的能力,按成員國國民生産總值所佔份額交納會費。積極參與維和行動。主張改革安理會,增加安理會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國席位。

  關於裁軍及導彈防禦計劃:是“全面核禁試條約”和“化學武器公約”的正式簽字國,並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就“生物武器公約”達成一致。歡迎美俄進一步削減進攻性戰略核武器,對美宣佈退出反導條約保持沉默,對美導彈防禦計劃由反對轉向支持。

  關於環保問題:認為環境問題在國際事務中的位置日益重要,發達國家應&&執行“二十一世紀日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並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已批准“京都議定書”,對美拒絕“京都議定書”表示不滿。

  關於世界經濟:認為全球自由貿易趨勢不可阻擋,主張強化國際市場經濟體系,加強世界貿易組織作用,通過國際多邊貿易機制解決摩擦和爭端。支持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産品徵收零關稅,積極支持舉行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利用英的傳統海外關係,促進對外出口。主張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增加透明度,加強監管,提高效率。

  關於人權問題:認為人權具有普遍性,提出“人權高於主權”、“人道主義干預”等理論。要求聯合國對“人道主義干預”制定準則。支持設立國際刑事法庭,嚴懲侵犯人道主義行為。近年來,英的人權政策漸趨務實,表示在此問題上應進行建設性對話。

  【同中國的關係】 于1950年承認中國。1954年6月17日中英達成互派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13日兩國簽訂了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兩國關係進入良好發展時期,雙方進行了一系列重要互訪並簽訂了許多合作協議。1989年後,英對中國制裁,兩國關係出現嚴重倒退。1991年梅傑首相訪華,中英關係解凍。但此後不久,兩國關係又因英方推行“三違反”的香港政改方案而再次跌入低谷。雙方基本上無高層往來,經貿關係受到較大影響。1994年下半年起,兩國關係出現改善勢頭。1997年布萊爾出任首相後提出以香港為橋梁,全面發展兩國關係。中英實現了香港政權的順利交接和平穩過渡。近年來,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中英關係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1998年,兩國政府首腦成功互訪,兩國簽署了聯合聲明,建立了全面夥伴關係。1999年10月,應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邀請,江澤民主席作為中國元首對英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取得了圓滿成功,為兩國關係在新世紀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2001年,兩國高層繼續保持密切往來和接觸,10月,胡錦濤副主席對英進行了正式訪問。雙方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及軍事等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交流與合作也十分活躍。

  1997年工黨政府上臺以來,中英高層往來情況如下:

  英方:外交大臣庫克(1998年1月)、農業大臣坎寧安(1998年4月)、國際發展事務大臣肖特(1998年6月)、副首相普雷斯科特(1998年7月)、首相布萊爾(1998年10月)、海軍參謀長鮑爾斯上將(1999年3月)、文化大臣史密斯(1999年5月)、貿工大臣拜爾斯(1999年6月)、上議院議長兼大法官歐文勳爵(1999年9月)、下議院議長布思羅伊德女士(1999年9月)、國防參謀長格思裏上將(1999年10月)、英議會外委會主席安德森(2000年6月)、教育與就業大臣布蘭基特(2000年6月)、國防大臣胡恩(2000年6月)、副首相普雷斯科特(2000年10月)、英女王堂弟、英國際貿易總局副主席、英無形貿易委員會總裁肯特公爵(2000年10月)、國際發展大臣肖特(2000年10月)、海軍參謀長埃森海上將(2001年6月)、副首相普雷斯科特(2001年7月)、空軍參謀長斯誇爾(2001年10月)。

  中方:總理朱鎔基(1998年4月)、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姜春雲(1998年6月)、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局長劉劍峰(1998年9月)、財政部長項懷誠(1998年11月)、教育部長陳至立(1999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長丁關根(1999年9月)、外經貿部長石廣生(1999年10月)、國家主席江澤民(1999年10月)、副總理吳邦國(2000年1月)、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2000年1月)、司法部部長高昌禮(2000年4月)、海軍司令員石雲生(2000年4月)、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2000年5月)、副總理溫家寶(2000年6月)、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曹剛川(2000年6月)、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200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2000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2001年4月)、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2001年4月)、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王克(2001年5月)、中央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志堅(2001年5月)、中聯部部長戴秉國(2001年6月)、信息産業部部長吳基傳(2001年10月)、國家副主席胡錦濤(2001年10月)、外交部長唐家璇(2002年1月)、 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2002年5月)。

  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在紐約出席各國議長千年大會議期間會見英議會下院議長布思羅伊德(2000年8月);朱鎔基總理在出席南非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期間與布萊爾首相舉行雙邊會晤。(2002年9月)。

  中英兩國政府間簽訂的重要協定和協議有:關於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1954年6月),關於互換大使的聯合公報(1972年3月),互設總領館協定(1984年4月),第二個科技合作協定(1984年3月),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4年12月),空間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1985年1月),第二個經濟合作協定(1985年6月),投資保護協定(1986年5月),解決資産問題協定(1987年6月),環境合作備忘錄 (1996年7月),避免雙重徵稅協定補充議定書 (1996年9月),中英在廣州和愛丁堡相互設立總領事館的協議 (1996年9月),中英聯合聲明(1998年10月),1999-2002年文化交流執行計劃(1999年4月),關於教育合作的聯合聲明(1999年7月),中英法律合作諒解備忘錄(1999年),中英兩國政府關於教育合作的框架協議(2000年),中國進出口銀行與英國出口信貸擔保局合作協議(2000年)、中英兩國政府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備忘錄(2002年)。

  2002年,中英關係總體上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兩國各領域、各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十分活躍,中英全面夥伴關係的內涵得到進一步充實。兩國保持高層密切接觸和往來。5月,應英上院議長兼大法官歐文勳爵邀請,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對英進行首次正式訪問,分別會見了英首相布萊爾、副首相普雷斯科特,與歐文勳爵舉行會談,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在政治、經貿等領域的合作達成共識。英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同月第五次訪華,與中方主要就可持續發展問題交流看法,協調立場。布萊爾首相與江主席就印巴緊張局勢互致信函。布萊爾首相與朱鎔基總理就南非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互致信函,並在出席此會期間舉行雙邊會晤。唐家璇外長(1月)與斯特勞外交大臣(7月)實現互訪,就進一步發展雙邊關係、加強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磋商與合作達成共識。兩位外長在出席第57屆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了雙邊會晤,並就伊拉克、朝核、印巴局勢、巴以衝突等問題3次通電話。兩國外交部就全球經濟、反恐、軍控、國際安全、人權、亞洲、中亞和非洲等議題進行了多次磋商。

  3月13日是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30週年紀念日,雙方舉辦了一系列慶祝活動。朱鎔基總理和布萊爾首相分別為英《名流》(The First)雜誌中國特刊致辭,唐家璇外長與斯特勞外交大臣互致賀電,併為中國駐英大使館出版的紀念專刊撰文。

  兩國經貿往來頻繁,合作富有成果。10月,英國貿易與工業大臣休伊特訪問上海,會見了上海市長陳良宇,並與中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蔣黔貴簽署了《中英三年合作培訓計劃諒解備忘錄》。9月,應中國對外貿易促進會邀請,英國-中國貿易協會主席鮑威爾訪華,溫家寶副總理予以會見。鮑威爾還赴廈門出席了98’投資洽談會。

  中英文化交流步伐明顯加快。江主席在會見到訪的斯特勞外交大臣時指出,文化是溝通人類心靈和增進相互理解的橋梁,文化交流正日益成為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的重要紐帶。斯特勞外交大臣訪華期間,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備忘錄》。英國文化、新聞及體育大臣喬維爾11月應邀訪華。

  兩國司法、軍事、議會交流有所加強。10月,中國公安部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孫明山訪英,與英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打擊犯罪的合作諒解備忘錄》。8月,英總檢察長戈德史密斯勳爵訪華。3月,英國陸軍參謀長邁克爾沃克上將訪華,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5月訪英,與英國防部副參謀長巴格諾爾將軍舉行兩軍首次高級防務磋商。5月,英國議會英中小組主席查普曼訪華。10月,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曾建徽率團訪英。

  英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據統計,2002年,中英雙邊貿易總額近113.97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其中中方出口80.6億美元,同比增長18.9%,進口33.37億美元,同比下降5.4%。截至2002年底,英對華投資項目3418多個,合同金額約196.33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近106.9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在對華投資國和地區中居第8位,居歐盟首位。

  2002年,在英的中國留學人員共約50000 人,英來華留學生共1061人。

  中國駐英大使:查培新。地址:49-51 Portland Place,London W1B IJL。電話:004420-72994049,傳真:004420-76362981,電傳:23851 CHINA 。經商處地址:Cleveland Court, 1-3 Leinster Gardens,London W2 6DP。電話:004420-77238923和004420-72620253,傳真:004420-77062777。領事部地址:31 Portland Place, London W1B IQD。電話:020-76311430,傳真:020-74369178。

  英國駐華大使:韓魁發(Christopher Hum)。館址:北京市光華路11號。電話:010-65321961/2/3,傳真:010-65321937/8/9。

  【同歐盟及其他西歐國家的關係】 採取積極的歐盟政策,尋求在歐洲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主張歐盟應是獨立國家的聯盟,而不是聯邦制的超國家實體。主張保持各國的民族特性,反對在國防、邊境、稅務和社會保障等領域放棄國家否決權。支持歐盟改革和擴大,加強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協調。現工黨政府對加入歐元立場積極,承諾在2003年就加入歐元的五項經濟條件做出評估,並視評估情況決定是否交由全民公決。

  【與法德關係】 1997年5月工黨上臺以來,重視發展與法、德關係,在歐盟及國際問題上加強與法、德磋商。“911”事件後,英多次與法、德協調立場,並積極充當歐美間的“橋梁”。

  2001年1月德國外長費舍爾訪英,與英外交大臣庫克就歐盟東擴、中東問題等進行會談。英首相布萊爾與德總理施羅德在都柏林私人會晤商討尼斯會議後續工作。

  2001年2月,英首相布萊爾與法國總統希拉克、總理若斯潘在法國舉行兩國一年一度的高峰會晤。雙方同意在打擊跨界非法移民、歐盟防務等方面加強合作。

  “911”事件後,布萊爾首相赴德、法,與德總理施羅德和法總統希拉克協調立場。10月,在歐盟根特特別首腦會議期間,英、法、德三國首腦就反恐怖問題進行小範圍會晤。11月,英就該問題在倫敦召開了歐盟部分領導人非正式會晤。

  2002年2月,英首相布萊爾與德國總理施羅德就歐盟改革及提高歐盟部長理事會工作效率聯合提出建議。5月13日,布對德工作訪問,商討歐洲局勢、國際形勢及阿富汗和中東問題,呼籲國際社會聯合一致,實現阿及中東的和平。9月24日,施訪問英國,討論雙邊關係,這是施連任後首次出訪。

  2002年,法國宣佈解除進口英國牛肉的禁令,並關閉了英非常關注的桑特加難民營。1月,英法外長聯袂出訪非洲大湖區,並於4月就剛果問題發表聯合聲明。英首相布萊爾8月在法休假期間與法新任總理拉法蘭就伊拉克問題舉行非正式會晤。10月,在歐盟布魯塞爾首腦會上,布萊爾與法總統希拉克因改革歐盟共同農業政策分歧發生激烈言辭交鋒,法方宣佈將一年一度的法英首腦峰會推遲至2003年春。在12月哥本哈根首腦會上,英提出要為土耳其入盟設立時間表,遭到法德反對。

  【同美國的關係】 1783年9月3日,英美簽署《美英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1791年10月,向美派出公使級外交代表,同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1997年5月工黨政府上臺後,強調美是英的天然盟友。認為冷戰結束後美英關係應進一步加強,開創英美理解與合作的新時代,以共同對付21世紀的挑戰。認為英在歐洲發揮領導作用能使英成為美更具價值的盟友,願成為美、歐之間的橋梁。在伊拉克、科索沃、打擊恐怖主義等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與美保持高度一致並積極配合。強調美軍事力量在歐洲的存在至關重要。對美國家導彈防禦計劃,英錶示理解。積極尋求與美在雙邊和多邊經貿領域的合作,支持建立歐美“跨大西洋經濟夥伴關係”。

  2001年2月,庫克外交大臣和布萊爾首相先後訪美,布是美新政府上臺後第一位往訪的歐洲國家領導人。雙方強調保持建立在共同價值和全球利益基礎上的特殊關係,在歐洲防務和美發展導彈防禦計劃上達成一定諒解。7月,美總統布什訪問英,會晤布萊爾首相。雙方強調兩國“特殊關係”對世界有益。同月,英外交大臣斯特勞和財政大臣布朗分別訪美。“911”事件後,布萊爾赴美,與美協調立場,並作為唯一外國政府首腦出席美兩院全體會議,布什在講話中稱,英是美“最真摯的朋友”,“美英再次在一項偉大的事業中緊密團結在一起”。

  2002年3月,英譴責美國徵收鋼鐵進口附加關稅將使英失去5000個就業機會。9月,英首相布萊爾對美國在《京都議定書》上的消極立場進行委婉批評。

  2002年4月6-7日,布訪美,與美國總統布什就中東形勢,伊拉克問題和反恐形勢進行會談。9月7-8日,布訪美,與布什就伊拉克等問題舉行會晤。 11月21日,布萊爾出席布拉格北約首腦峰會時會見布什,再次就伊拉克等問題舉行會晤。

  2002年1月31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訪美,會見美國務卿鮑威爾和其他政府官員,討論阿富汗形勢和津巴布維等問題,提出美應就伊拉克問題與盟國廣泛磋商。 5月7-8日,斯訪美,與副總統切尼,國務卿鮑威爾,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和美眾議院議員,就中東形勢、阿富汗等問題進行討論。10月14-15日,斯訪美,與鮑威爾就伊拉克問題、朝核等問題舉行會談,強調全球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失敗國家是全球安全面臨的三大威脅,應對上述挑戰時,保持歐美良好關係十分重要。稱美的超強軍事實力決定了美的領導作用,但通過聯合國、北約和歐盟等多邊渠道解決問題,符合各方利益。

  根據英美簽訂的一系列協定,英可從美獲得核武器技術、導彈慣性導航技術和衛星技術,並取得在美進行核試驗的方便。2002年2月14日,美首次邀請英在美華達州進行次臨界地下核試驗,兩國防務合作邁上新臺階。美在英共有駐軍約3萬人,駐歐美國海軍司令部設在倫敦,主要的軍事基地有米爾登霍爾(美空軍第3航空隊司令部駐地)、拉肯希斯、阿爾康伯裏等。

  【同俄羅斯和其它獨聯體國家的關係】 認為俄在國際事務中起著關鍵作用,俄保持穩定、民主有利於歐洲長久和平。鼓勵俄政治、經濟改革進程。支持擴大與俄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普京上臺後,英率先與俄建立了密切的關係,支持俄打擊車臣恐怖分子。

  2000年3月,布萊爾首相訪問俄羅斯,成為普京任代總統以來首次接待西方領導。4月,普京訪英,這是普京當選總統後首次出訪西方國家。雙方稱英俄之間已經建立起“新型的戰略夥伴關係”。8月,英派出潛艇參與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營救活動。11月,布萊爾首相訪俄。12月,俄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訪英。雙方簽署了一項旨在加強兩國海軍海上搜救合作的防務合作協議及2001年英俄兩軍合作計劃。

  2001年3月,英首相布萊爾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與首次與會的俄總統普京舉行單獨會談,主要討論俄經濟改革問題。10月,布萊爾首相訪俄,尋求俄支持美英打擊恐怖主義。同月,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訪俄,對俄打擊車臣極端組織表示支持。11月,英提議成立"俄羅斯-北大西洋理事會",以取代1997年成立的北約-俄羅斯常設聯合理事會,進一步加強北約同俄的合作。2001年12月,英俄簽署《銷毀化學武器協定》,英允向俄提供1200萬英鎊用於銷毀俄境內的化學武器。同月,普京訪英,與布萊爾就雙邊關係、阿富汗局勢、俄與北約關係、美退出反導條約及中東問題等進行了非正式會談。雙方就成立反恐工作小組及加強在銷毀化學武器方面的雙邊合作達成協定。

  2002年5月23日,英首相布萊爾與俄總統普京通電話,就當前印巴緊張局勢進行討論。雙方表示應共同努力保證印巴關係穩定,避免地區衝突轉變為大規模的武裝行動。布對俄美即將簽署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表示祝賀,認為此舉具有“全球意義”。10月10日,布對俄進行訪問,與普會晤,主要討論伊拉克問題,希與俄在伊問題上達成一致。

  重視同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的關係,表示尊重獨聯體各國保持主權和領土完整,鼓勵其進一步改革。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國家的經貿合作。支持烏無核國地位。希與哈薩克斯坦發展長期夥伴關係。 積極尋求擴大在中東歐國家的影響,支持北約和歐盟東擴,支持愛沙尼亞等國加入歐盟。2000年2月,英外交大臣庫克訪問格魯吉亞。 2001年2月,與拉脫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發起關於三國加入歐盟行動計劃,英重申支持三國入盟,並允在一些具體領域提供幫助。

  【同中東歐國家關係】 支持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支持保加利亞、羅馬尼亞 2007年加入歐盟。稱白俄羅斯選舉不符合國際標準,對白改革繼續施加壓力。因克羅地亞拒絕配合前南國際刑事法庭工作,暫停批准克與歐盟簽署的《穩定和聯絡協議》,但仍支持克加入歐盟,希望克與國際法庭合作。

  2001年2月,與拉脫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發起關於三國加入歐盟行動計劃,英重申支持三國入盟,並允在一些具體領域提供幫助。

  開始“英捷行動方案”,加強雙邊司法內務合作,打擊有組織犯罪、非法移民、洗錢等犯罪活動。 2002年1月25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會見來訪捷外長Kavan ,就捷加入歐盟、北約等問題會談。3月,捷國防部長Tvrdik訪英,與英國防部長胡恩就軍事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等問題會談。4月8日,英首相布萊爾訪捷,與捷總理澤曼就雙邊關係、國際安全及捷入盟等問題進行會談。10月29日,布與來訪捷總理弗拉迪米爾什爾德拉會談,就國際形勢、歐盟擴大、雙邊關係等會談。

  2002年2月25-27日,英國防大臣胡恩訪問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就北約東擴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贊成北約東擴,支持三國加入北約。

  2002年4月16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會見來訪的羅馬尼亞外長Mircea Geoana,表示歡迎羅馬尼亞在加入北約和歐盟問題上取得的進展。6月18日,英國防大臣胡恩訪羅,與羅國防部長帕什庫、總統伊利埃斯庫會見,提出發展兩軍合作,支持羅加入北約。7月10日,斯訪羅,與羅總統伊利埃斯庫、總理訥斯塔塞、外長傑瓦訥會談。

  【和朝鮮半島國家關係】 支持西方盟國在朝核及南北對話問題上的立場。向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提供了100萬美元啟動資金,並通過歐盟每年提供170萬英鎊的資金。希朝增加與外界接觸,遵守有關核協議。1998年向朝提供了數百萬英鎊的援助。2000年12月,英與朝發表建交公報,宣佈從即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同月,英外交大臣庫克在倫敦會見了朝鮮外交部高級代表團,雙方討論了人權和核不擴散問題。2001年3月,英外交部常務次官克爾訪朝,這是兩國建交以來英政府高級官員首次訪朝。

  與韓國保持密切關係,英女王1999年4月對韓進行了國事訪問。2000年10月,布萊爾于漢城第三屆亞歐會議期間會晤了韓國總統金大中。2001年12月,布萊爾會見來訪的金大中,對"陽光政策"表示支持。

  2002年3月12日,朝貿易部長Rikwang Guny 訪英,與英外交與貿工國務大臣西蒙斯女男爵、外交部政務次官麥克沙恩會見。雙方就英部長級代表團訪朝、英提升駐朝外交機構級別等問題進行了討論。8月25日,英任命戴維斯林為首任英駐朝大使,10月中旬赴任,兩國關係由代辦級升為大使級。

  【與日本關係】 重視與日關係。日本是英國重要的貿易夥伴,是"可信賴"的國際合作夥伴。支持日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反對日美強化安全合作。2000年7月,布萊爾首相出席在日本沖繩舉行的8國集團首腦會議。2001年7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英國,與布萊爾就經濟改革、《京都議定書》和美導彈防禦計劃舉行會談。2001年1月,日本防衛廳長官中谷元訪問英國,會見英國國防大臣胡恩。

  2002年1月9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會見來訪的日外相田中真紀子,就共同打擊恐怖主義、阿富汗重建、印巴緊張局勢及雙邊合作等問題進行會談。1月25-29日,英外交部政務次官麥克沙恩訪日,討論反恐方面的合作、日在阿富汗重建中的作用及日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安全措施等問題。4月29日,英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和外交大臣斯特勞,會見來訪的日外相川口順子,就雙邊關係、阿富汗局勢、中東形勢等問題舉行會談。此訪是川口順子1月任外相以來的首次出訪。

  【同亞洲其它國家關係】 呼籲印、巴緩和在克什米爾的緊張形勢,要求雙方停止暴力,尊重人權,通過對話求得公正、持久的解決辦法。譴責印巴核試驗,支持聯合國有關決議,呼籲兩國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核不擴散條約”。重視同印關係,尋求與印建立新世紀平等夥伴關係。2000年4月,英外交大臣庫克訪問印度雙方同意恢復防務合作對話。12月,英國防大臣胡恩訪印,雙方簽署金額超過10億英鎊的售機協議,英將向印出售66架“鷹式”軍用教練機。要求巴軍政權恢復民主與法制,並推動英聯邦中止巴成員國資格。“911”事件後,英對巴在反恐問題上的合作表示讚賞,改善了與巴的關係。2001年10月,布萊爾首相訪問巴基斯坦和印度,以鞏固反恐聯盟。布訪巴係英首相5年來首次。英決定重新啟動因巴核試而中斷的兩國防務合作;向在巴阿富汗難民提供4000萬美元人道援助,另向巴提供5000萬美元經濟援助。

  歡迎印尼舉行多黨選舉,敦促印尼進行政治、經濟改革。支持東帝汶獨立,參加聯合國在東帝汶的維和行動。

  2002年1月3-8日,英首相布萊爾訪問南亞四國,與孟加拉國總理齊亞、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和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伕舉行會談。與印簽署“新德里宣言”,譴責對印議會的恐怖襲擊,要求巴嚴厲打擊恐怖主義,並要求印保持克制。10月12日,布會見來訪印總理瓦傑帕伊,討論南亞局勢、印巴關係、英印關係、伊拉克問題等,決定進一步推動兩國經貿關係發展,爭取5年內將雙邊貿易額擴大到100億英鎊(約155億美元)。

  2002年5月28-29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訪巴、印,與巴總統穆沙拉伕、印外長辛格就印巴局勢等會談。7月18-20日,斯訪印、巴,與印外長亞施旺特辛哈、巴國家安全顧問米什拉和外交國務部長就雙邊關係、印巴局勢和跨界恐怖主義問題會談。7月2-4日,英國防大臣胡恩訪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呼籲巴重視解決克什米爾跨界恐怖活動問題。

  2002年1月28日,斯特勞會見來訪的印外長辛格,討論雙邊關係、反恐問題及印巴局勢,同意進一步加強兩國關係和反恐合作。12月11日,斯會見來訪印外長亞施旺特辛哈,就英印關係、印巴局勢、雙邊經貿往來等問題進行討論,同意增加英印之間的直航班機,重申英支持印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2002年6月12-15日,印度尼西亞總統梅加瓦蒂訪問英國,與布萊爾、斯特勞、布朗及貿工大臣等會談,簽署文化、衛生合作、航空服務及債務轉換4個協定和備忘錄。英向印提供1500萬英鎊援助。

  支持斯裏蘭卡政府與反政府武裝“泰米爾猛虎組織”達成協定。決定2003-2004年向斯提供1500萬英鎊發展援助。促進尼泊爾安全與和平,協助尼打擊反政府武裝遊擊隊,決定本財年向尼提供2000萬英鎊的援助。支持緬甸政府與反對黨的政治對話。支持東帝汶首屆政府,向東提供3000萬英鎊重建資金,稱英在東 “解放與重建及自治政府的籌建中發揮了領導作用”。5月20日,英駐東大使館開館。

  【與中東國家關係】 支持中東和平進程,重視同該地區國家發展關係。“911”事件後,英積極推動阿拉伯國家加入國際反恐聯盟,並加大了中東促和力度。

  認為阿以衝突是中東問題的癥結,支持“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呼籲阿以雙方停止暴力,通過政治途徑實現中東問題的全面解決。承認以色列對西耶路撒冷的實際控制,但不承認以對耶城擁有主權。反對擴大猶太人定居點。認為巴勒斯坦享有包括建國在內的自決權,支持向巴提供援助。強調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對根除國際恐怖主義的重要性。

  2000年10月,庫克外交大臣對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約旦、敘利亞進行穿梭外交,旨在促進巴以和談。11月,布萊爾首相會見了赴美經停倫敦的阿拉法特,表示英願意增加對巴勒斯坦的人道主義援助,以幫助那些在巴以衝突中的巴受害者。

  2001年6月,以色列總理沙龍在訪美途中取道英國,與布萊爾首相舉行會談。9月,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訪問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埃及,敦促以巴恢復和談。10月,布萊爾首相訪問阿曼和埃及,為美英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進行遊説。同月,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對英進行工作訪問,英錶示應以“新的更大有決心”,推動巴以和談,強調應建立巴勒斯坦國,最終實現中東和平。10月底至11月初,布萊爾首相對敘利亞、沙特、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國進行穿梭訪問,爭取阿拉伯國家理解美英對阿富汗動武,敦促以巴重開和談。

  2002年4月,巴以衝突不斷惡化,英對此表示關注,主張通過談判和對話解決巴以問題。主張確保以生存權,支持巴建國。要求巴停止恐怖活動,以從巴被佔領領土撤軍。雙方重開談判。敦促美採取切實措施,加大介入力度,防止中東局勢進一步惡化。

  2002年2月12-15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訪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及阿富汗,與阿拉法特、沙龍、以外長佩雷斯會談,討論以巴問題。10月16日,斯特勞同巴計劃與國際合作部長納比勒沙阿斯會談,敦促巴制止恐怖行為。

  2002年12月16日,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訪英,這是敘總統首次對英進行正式訪問,會見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布萊爾、斯特勞等,討論伊拉克、中東和平進程、反恐等問題。

  與伊拉克關係:支持採取包括軍事打擊在內的一切措施遏制伊拉克生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企圖,積極參加美對伊軍事行動,並設立禁飛區,美英戰機頻頻空襲伊。支持“石油換食品”安排。2001年以來,放鬆了對伊民用物品出口的限制。“911”事件後,英不支持將軍事打擊的目標擴大到伊拉克。

  與伊朗關係:認為伊是本地區重要國家,歡迎並鼓勵以哈塔米總統為代表的伊溫和派推行改革。1998年9月英伊復交,雙方同意建立建設性的關係。但英譴責伊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侵犯人權、支持恐怖主義活動。2000年1月,伊外長哈拉齊訪問英,成為1979年以來首位訪英的伊內閣成員。2001年9月,布萊爾首相與哈塔米總統就反恐問題進行電話交談。同月,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訪問伊朗,這是自1979年以來英外交大臣首次訪伊,旨在爭取伊加入國際反恐聯盟,並承諾提供65萬英鎊援助伊打擊境內毒品走私活動。2002年1月8日,伊拒絕英提名David Reddaway 為新任駐伊大使,英暫時在伊保持代辦級外交機構。1月12日,英首相布萊爾與伊總統哈達米通電話,就英駐伊新任大使問題、當前反恐形勢進行交談。8月24日,英任命理查德多爾頓為新任駐伊大使。

  與利比亞關係:歡迎利將洛克比空難兩嫌疑犯交第三國審判,與利就英女警察遭利駐英使館外交人員槍殺事件達成協定。1999年7月與利復交,中斷15年的兩國關係恢復正常,此後,對利採取接觸政策。2002年1月,英首相辦公室發言人就洛克比空難案法庭審判結果發表談話,要求利比亞為其被判決有罪的官員承擔責任。在利就賠償問題立場鬆動後,英利關係進一步緩和。8月6日,外交部政務次官奧布萊恩訪問利比亞,會見了利總統卡扎菲,討論反恐、洛克比空難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問題。敦促利比亞融入國際社會,參加反恐鬥爭。這是近20年來英部長級官員首次訪利。

  【與英聯邦國家關係】 2000年6月,由於斐濟發生軍事政變,英聯邦部分終止了斐濟的成員國身份,並警告所羅門群島,如果它不恢復民主治理,也將面臨同樣的制裁。9月,英聯邦議會大會在倫敦召開,庫克外交大臣出席併發表題為《塑造一個充滿希望的英聯邦》的演講強調英聯邦在全球化時代為其成員提供實現繁榮的潛力,並稱英聯邦能夠在支持民主、人權和良政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2002年3月,第33屆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在澳大利亞庫拉姆舉行,英國指責津巴布韋穆加貝總統在競選過程中以暴力和恐嚇手段操縱選舉,不承認津選舉的合法性。3月19日,英聯邦三人小組在倫敦會議決定中止津會員資格一年。

  【同非洲國家關係】 重視發展對非關係,宣佈非洲為其外交重點之一。支持非洲國家推進市場經濟和進行民主改革。支持非洲聯盟建設,幫助其完成非洲發展目標。支持“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在非洲促進優良政府、進行地區及次地區開發、預防衝突等。主張儘早解決最不發達國家債務負擔,增加對非發展援助。提出解決非洲貧困和氣候變化的途徑是可持續發展。

  與津巴布韋關係近年來因津土地改革、剝奪白人土地所有權問題而出現緊張。2001年4月,英外交部召見津駐英高專,對最近發生在津的針對包括英在內西方人的威嚇、勒索和人身傷害表示嚴重關切。9月,在尼日利亞舉行的英聯邦7國外長會議上,英與津達成協定,承認土地問題是造成津白人與黑人對抗的核心問題以及土地改革要根據津法律和憲法來解決。津同意停止黑人老兵佔領白人農場的行為,使土改在法律範圍內進行,表示尊重和恢復法制,而英則同意為津土改提供資金。

  2000年5月,英首相布萊爾與南非總統姆貝基在倫敦主持第三次英國-南非論壇年會。2001年6月,姆貝基總統對英進行國事訪問,雙方舉行第四次英國-南非論壇年會。

  2001年3月,民主剛果總統約瑟夫卡比拉訪英,英對盧薩卡和平表示完全支持,敦促卡繼續推進和平進程。

  2001年9月,英對岡比亞政府驅逐英駐岡副高專做出反應,要求岡政府召回其駐英副高專,停止計劃中的雙邊訪問,並重新審議雙邊關係。

  2002年1月30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與法國外長維德里納聯袂出訪剛果、盧旺達、布隆迪和烏干達,與非洲國家領導討論非洲地區形勢,敦促各國共同努力,打破中部非洲地區和平進程的僵局。這是英法外長首次共同出訪中部非洲。

  2月,英首相布萊爾對加納、塞拉里昂、尼日利亞和塞內加爾進行訪問,指出英軍在穩定非洲局勢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並呼籲建立一支非洲維和部隊,解決剛果等國的戰爭問題。

  5月15-17日,外交部政務次官阿莫斯女男爵訪莫桑比克,會見莫總理,英免除莫一切債務。8月1日,布訪莫桑比克,2日訪南非。

  1月21日,英向剛果(金)尼拉貢戈火山噴發事件中的受難者提供200萬英鎊的緊急援助。4月10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與法國外長維德里納就剛問題發表共同聲明,對剛建立一個分權政府表示歡迎。7月16日,英國特使和美國非洲事務副國務卿共同訪剛,與剛總統卡比拉討論剛境內各派達成協定和解決大湖地區危機等問題。

  歡迎安哥拉政府與“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UNITA)”簽署協議。11月12日,英國-安哥拉論壇會議在倫敦召開,敦促安政府實行必要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並在地區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

  歡迎塞拉利昂完成收繳武器進程及塞與聯合國就成立特別法庭簽署協議,繼續向塞提供援助。

  繼續對津巴布維施加壓力,敦促津儘快恢復法治和重返民主軌道。11月7日,津就英對津官員實施旅遊限制的做法採取報復性措施。

  推動國際社會解決蘇丹問題,歡迎蘇丹政府與反政府武裝“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談判取得突破。

  【同拉美國家關係】 主張與拉美國家加強在安理會改革、禁毒、環保等領域的合作。重視發展與拉美國家的經貿關係,呼籲相互開放市場、促進相互投資。對古巴採取接觸政策。重申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但與阿根廷關係有所改善。2001年2月,英阿(根廷)簽署協議,允許阿飛機和船隻前往馬島。2001年7月底至8月初布萊爾訪問牙買加、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布成為馬島戰爭後首位訪阿的英政府首腦。2001年12月,英外交部敦促阿根廷通過民主方式解決德拉魯阿總統辭職引發的經濟與政治危機。

  2002年3月13-14日,英國防大臣胡恩訪問阿根廷,與阿國防部長豪納雷納就聯合國維和部隊合作等問題會談,稱兩國應該實現和解。11月4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與來訪阿外長卡洛斯魯考夫會見,就英阿關係及反恐等問題交換意見,並宣佈兩國外交部建立高層定期會晤機制,支持阿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的磋商。

  4月3-4日,英外交大臣斯特勞訪問巴巴多斯,並赴圭亞那出席兩年一度的英國-加勒比論壇,就加強英與加勒比國家間關係、地區安全、毒品、國際貿易、投資和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進行討論。

  11月11-13日,墨西哥總統福克斯訪英,與英王伊麗莎白二世、英首相布萊爾等會談,討論加強雙邊關係、促進歐洲與拉美合作等問題。英計劃兩年內向墨追加15億美元的投資。

  關注委內瑞拉局勢,呼籲委建立“合法民主的政府”,希望查維斯總統辭職能防止更多的流血衝突。查再次上臺後,英呼籲查與國內各團體進行對話,表示委、拉美及世界各國政權更替應以“民主的”方式進行。

  譴責哥倫比亞FARC組織拒絕和談的行為,呼籲哥FARC、ELN、AUC等組織放棄暴力,同政府進行對話與談判。(來自外交部網站)

責編:范小利


<<上一頁
第3頁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