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三峽蓄水成功的五大效應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10日 22:54)
新華網三峽工地6月10日電
6月10日,三峽工程提前實現135米蓄水目標。
中國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工程師張超然介紹説,蓄水、通航和發電是今年三峽工程的三大目標。成功將三峽壩前水位蓄至海拔135米高程,是實現通航和發電的先決條件。
作為二期工程完工的一大標誌,蓄水的成功,使三峽工程凸現出了五大效應,從單純的建設期步入邊建設邊受益的收穫期。
效應之一:為三峽電廠並網發電提供保障。蓄水至135米水位是三峽並網發電的必要條件。三峽工程成功蓄水,使三峽大壩的壩前壩後水位形成了65米左右的落差,庫容從蓄水準備時的23億立方左右提高到了124億立方。10日,三峽首批機組進入發電試運行階段。8月和10月,三峽將先後有4臺70萬千瓦的機組正式並網發電。年內所發55億度電將通過電網輸送至華中、華東和華南的八省一市。
效應之二:全面改善長江通航條件。從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有550公里處在急流、險灘、淺灘之中,目前只能行駛1500噸級船隊。隨著蓄水的成功,三峽永久船閘---雙線五級船閘將於16日正式恢復通航。由於水深的加大,大壩上遊江段的所有礙航險灘將永遠消失,同時航道拓寬、水流變緩,萬噸級船隊可暢行無阻。枯水季節,還可通過增加下泄流量,增加三峽大壩下游的航道水深,改善長江中游的航道條件。
效應之三:提升長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三峽135米的蓄水水位雖對長江中下游的防洪無直接的意義,但蓄水的成功,標誌著三峽工程經受住了擋水蓄洪的初步考驗,也為三峽工程提供了應急蓄水的技術保障。目前與左岸大壩共同擋水的右岸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雖然高程只有141.5米,但在非常情況下水位可蓄至140米左右,屆時,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可達到23億立方米。在特別情況下,圍堰還可適當加高,對對中下游地區防洪能力的提升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效應之四:開創三峽旅遊新局面。蓄水在淹沒庫區少部分旅遊景觀的同時,也使三峽沿岸數以千計的旅遊新景觀浮出水面。由於長江水深增加,交通便暢,這些久藏深閨的景觀近年內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開發機遇。這將促進三峽旅遊方式由單一的遊船觀光遊向水陸結合遊、觀光與度假結合遊、平湖峽谷風光結合遊、峽谷漂流與溶洞結合遊等的轉變。三峽大壩全面建成後,三峽水庫水位將保持在145米-175米之間。每年5月-10月的長江豐水季節,根據防洪的需要,三峽壩前水位將降至145米左右,使水位對諸峽風光的影響降到低點,與三峽旅遊高峰時節正相契合。
效應之五:促進庫區經濟的全面發展。三峽庫區是中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為了確保三峽蓄水成功,國家在三峽庫區進行了大規模移民,截止2002年底,共搬遷安置移民72萬餘人。移民既改變了三峽庫區落後的交通、生活條件,也全面調整了庫區落後的工農業結構,給三峽沿岸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1995年以來,相繼有14萬農民在政府的扶持下,走出峽谷,遷至上海、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起了新家;1000多戶"五小"企業在搬遷中關閉;數百家海內外客商被吸引到庫區投資開發。這不僅有效改變了庫區人與水爭資源的局面,也為庫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新華社記者石志勇 熊金超)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