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世界近年重大公共衛生事件:O-157事件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12日 17:00)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 自1996年6月從日本多所小學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而發現元兇為“O -157”大腸桿菌以來,日本全國至當年8月患者已達9000多人。其中7人死亡,數百人住院治療。

  “O -157”是一種長約千分之二毫米、寬約千分之一毫米的桿菌。“O ”是德語對這種細菌稱謂的第一個字母。大腸桿菌因其抗原抗體反應不同,截至目前被分為173種。“O -157”于1982年被美國科學家定為第157種而得名。感染上大腸桿菌“O—157”的患者往往都伴有劇烈的腹痛、高燒和血痢。病情嚴重者併發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和腦炎,危及生命。

  大腸桿菌絕大多數對人體無害,但有一些可引起腹瀉,被稱為病原性大腸菌。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寄生在人腸道裏的“O -157”也對人體無害,但從1982年以來,科學家們認識到,它會釋放一種叫“希加”的毒素,使人出現脫水腹瀉或出血腹瀉,並引起並發癥,如尿血、腦功能障礙等。“O -157”常附在家畜的內臟表面,耐冷凍,在20攝氏度時即可繁殖。在人的體溫下,其增殖能力可提高4倍。因它不耐高溫,75攝氏度即可致死,食品加熱是防範它的有效手段。由於它經口傳染,所以人、畜極易感染。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兒童需特別注意。

  “O -157”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近年來不僅在日本,而且在美國以及歐洲、澳洲、非洲等地也發生過。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估計,“O -157”在美國每年可造成2萬人生病,250至500人死亡。(朱玉 沈路濤 邱紅傑)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