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關注]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回顧與展望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26日 09:48)
CCTV.com消息:十屆人大一次會議即將召開,機構改革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
今年2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産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討論了《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意見》。會議認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也是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的重要舉措。
十屆人大一次會議將聽取和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意味著中國新一輪機構改革即將啟動。
機構改革再成熱點 具體方案露端倪
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政府先後進行了4次大的行政改革。尤其是1998年開始的政府機構改革,使中國基本改變了傳統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組織機構,並逐步形成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框架。
我們以九屆人大召開的五次會議為綱加以梳理,希望將機構改革的脈絡,更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998年3月5日~19日)
1998年3月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即將結束5年任期的國務院總理李鵬,作政府工作報告。
李鵬對政府機構改革作論述。
政府機構改革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密切政府同人民群眾聯絡的客觀要求。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重點,是調整和撤銷那些直接管理經濟的專業部門,加強宏觀調控和執法監管部門。
機構改革的目標: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幹部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
改革的原則: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政府組織結構,實行精兵簡政;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責權限,明確劃分部門之間職責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行政體系的法制建設。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1999年3月5日~16日)
1998年,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減少到29個,部門內設機構精簡1/4,移交給企業、社會仲介機構和地方的職能200多項,人員編制總數減少一半,機關建設和工作作風出現了新的氣象。
在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
朱鎔基總理提出從嚴治政,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
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省級政府組成部門的設置應與國務院組成部門基本對口,人員編制原則上減一半,逐步、分期實施。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以及市(地)、縣和鄉鎮政府行政編制的精簡比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提出,報中央審批後實施。為了穩妥起見,縣級和鄉鎮政府的機構改革放在2000年進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要精心組織,週密部署,深入細緻地做好人員分流工作,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亂,工作正常運轉。
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2000年3月5日~15日)
在本次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朱鎔基總理強調:
從嚴治政,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國務院各部門要鞏固機構改革的成果。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抓緊進行。要通過改革,做到精兵簡政,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
十五大以後開始的這一輪機構改革,自上而下給各級政府部門的面貌帶來了變化。中國老百姓有一個切實的感覺:中國的“官”少了,政府越來越高效了!
199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1999年7月黨中央部門機構改革,2000年5月全國31個省級政府的機構改革開始運行至今,各級政府的機構改革穩步推進。
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2001年3月5日~15日)
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提交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十五”計劃綱要(草案),對“十五”期間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健全市場體系等方面作了宏觀規劃。
《綱要》(草案)提出,要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制,推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要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觀調控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不直接干預企業正常的生産經營活動。要加快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度減少行政性審批,規範審批行為,強化監督機制。繼續改革和精簡政府機構,解決部門職責不清、管理層次多、辦事效率不高等問題。要完善公務員制度。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
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2002年3月5日~15日)
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強調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徹底擺脫傳統計劃經濟的羈絆,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繼續理順政府部門職能分工,防止有些事情互相推諉和無人負責。認真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堅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進一步改革和減少行政審批,必須審批的也要規範操作,簡化程序,公開透明,明確責任。對此,國務院已做出了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設,推廣電子政務,提高工作效率和監管有效性。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風建設
總體印象
2002年10月,根據中央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的統計,在近5年間李,全國各級黨政群機關行政編制共精簡115萬名,市縣鄉在機構改革中清退超編人員約43萬人。而在1998年之前,中國城鄉各級政府的行政編制高達518萬人。
1998年國務院將40個部委減少至29個,削減了近半數機關幹部。省級政府機構設置平均由55個減少到40個,市、地級政府機構平均由45個減少到35個,縣級政府機構由平均28個減少到18個。在人員編制方面,黨中央及省級黨委各部門精簡20%,國務院各部門精簡47.5%,省級政府精簡48.2%,市縣鄉各級黨政群機關精簡19.4%。
伴隨而來的是幹部隊伍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改善。統計顯示,國務院機構改革後,40歲以下公務員人數佔公務員總數的比例,由原來的53%上升到59.6%;有的部委機關人員平均年齡為37.5歲,司局級幹部平均年齡為45.7歲,處級幹部平均年齡為36歲,都比原來有明顯下降。有的省經過機構改革,省政府各部門中層幹部年齡平均下降了5歲,正副處長職位競爭上崗的比例佔到94.3%。
期待
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年初表示,要通過行政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
今年2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産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討論了《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意見》。
會議認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也是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的重要舉措。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抓住重點,解決行政管理體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為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召開十六屆二中全會
有數字統計,到去年年底,中國各類事業單位約有100多萬個,人員編制總數約為2000多萬。學者認為,中國的機構改革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隨著經濟、行政改革向縱深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要尋求新的突破。
即將召開的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會給出一個什麼樣的答案,大家拭目以待。
背景資料
■1998.3.5-19 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聽取了李鵬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1998.5 機構改革中部委領導班子的組建調整工作完成。
■1998.6 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全部完成,機構改革進入實施“三定”的攻堅階段,標誌著機構改革跨出了重要步伐。
■1998.6.19 朱鎔基總理在國務院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就實施機構改革“三定”,做好人員定崗和分流工作提出要求,要求人員定崗和分流工作年底以前完成,全部人員分流安排工作準備3年時間完成。
■2002.6.19 全國編辦主任會議暨全國機構編制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在這次會議上,有20個先進集體和32名先進工作者受到人事部和中央編辦的表彰;有12個先進集體受到中央編辦的表彰。從1998年開始的跨世紀機構改革進展順利,成效明顯。就全國而言,除部分市縣鄉機構改革尚在實施外,這次歷時四年半的機構改革已接近尾聲。
經過四年半的機構改革,全國各級黨政群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名。今後一個時期全國機構編制系統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加強機構編制的控制和管理。今後,除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編委有明確要求外,一律不再增加新的機構和行政編制。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