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美記者之王面子大 專訪布什5次 累計20多小時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21日 12:27)


鮑勃伍德沃德

  環球時報消息:説鮑勃伍德沃德是目前美國“最有面子”的記者,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有異議。只要想想:誰能有他那樣的面子,能夠採訪到布什總統、切尼副總統、鮑威爾國務卿、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等等美國高官?有誰能夠繪聲繪色地寫出《戰爭中的布什》這樣一本書,並使該書連續數周榮登美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有誰能夠讓該書在出版之前,佔據《華盛頓郵報》頭版達三天之久?

  許多人對他有如此大的面子感到驚奇,但是了解伍德沃德的人卻一點也不感到奇怪,因為十幾年來,他在美國一直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名記者,只要他的名字出現在《華盛頓郵報》上,肯定又有引人關注的報道;他是名作家,時不時推出一本大作,旋即就會成為暢銷書。有人稱,鮑勃伍德沃德是美國“新聞記者之王”。

  他扳倒了尼克松

  伍德沃德1943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叫日內瓦的小城。1965年,他從耶魯大學畢業後進入海軍服役,一幹就是5年。從軍隊退役後,由於自己對新聞業有極濃的興趣,於是1971年進入《華盛頓郵報》當起了記者。當時的伍德沃德雖然胸懷大志,但不到30歲的年齡以及沒有多少從業經驗,在大多數同行的眼中,他只不過是個“速記員式記者”的角色。然而,伍德沃德趕上了好機會。

  1972年美國總統大選,伍德沃德與小自己一歲的卡爾伯恩斯坦被《華盛頓郵報》委派採訪選情。至為關鍵的是,兩人抓到了共和黨在競選中對對手進行竊聽的線索。這兩名年輕的記者順藤摸瓜並且抓住不放,揭開了“水門事件”的帷幕,寫出了許許多多的內幕報道,引起新聞界一片大嘩,甚至全美國的政治震蕩。

  其實,就憑這兩名乳臭未幹小子的本領,根本不可能翻起多少風浪。慶倖的是,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總編和一個膽大的女老闆。當時的《華盛頓郵報》還沒有今天這般聞名和權威,當伍德沃德端出“竊聽”報道時,《華盛頓郵報》內部也曾捏著一把汗,在總編布萊德利力主支持下,老闆格雷厄姆夫人冒著報社破産的危險,愣是拍板發表。

  1974年,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不得不辭職,《華盛頓郵報》出盡了風頭,從而得到了與《紐約時報》平起平坐的地位。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當然受惠不淺,獲得了1973年普利策獎,搖身一變成為世界聞名的記者。


漫畫家筆下的“記者之王”

  成《華盛頓郵報》的招牌

  “水門事件”讓伍德沃德出了大名,但他真正成為美國新聞界的大腕,還是他持續幾十年筆耕不輟的結果。每當美國有大事發生,《華盛頓郵報》上總是少不了伍德沃德的大作,他從1981年開始升任為該報的助理總編,可他筆下的重頭報道卻絲毫不少。伍德沃德幾乎成了《華盛頓郵報》不可或缺的一塊招牌。

  除了給報紙寫稿外,伍德沃德更大的能量是出書。他先後獨立撰寫和與人合作出版過十部政治題材的著作,本本暢銷,本本賺錢。以前出版的《總統班底》、《最後的日子》、《法官們》、《竊聽》、《帷幕》、《指揮官》、《議程》、《選擇》、《陰影》均曾登上過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成為美國出版界少有的現象。美國著名的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曾恭維伍德沃德説:“沒有哪位作家比得上他,沒人像他那樣的渠道通天、分析透徹和經驗豐富。”

  有人分析説,伍德沃德聲名遠揚主要得益於三條:第一是運氣好。趕上了“水門事件”,又碰到支持他的老總和錯判形勢的尼克松。第二是守信用。伍德沃德當年揭露水門醜聞中的報道,主要消息源是尼克松班底中的一名泄密高官———“深喉”。這個化名究竟是誰?伍德沃德至今日都沒有向外透露。第三是有耐力。伍德沃德無論寫新聞報道,還是出大部頭著作,都是聚焦白宮,堅持跟蹤了30年,即使不出名,這份韌勁也值得稱道。

  討好布什受批評

  美國發生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後,伍德沃德再次利用其無人可比的消息渠道,寫出了大手筆。他先是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長篇連載報道,後又將其擴展為《戰爭中的布什》,全面記錄了“911”事件後100天內的白宮決策內幕,將布什為何下定決心要與本拉登算賬,如何開打阿富汗戰爭,以及如何要推翻薩達姆等等,以其獨到的筆法再次端到讀者面前。

  為了完成《戰爭中的布什》,伍德沃德採訪了100多人,光對布什就進行了前後5次、總計長達21.5個小時的獨家專訪。在書中,隨處可見伍德沃德直接引用布什、鮑威爾、拉姆斯菲爾德等人的對話,甚至他們之間的爭吵。這樣的細節如果不是當事人親自告訴伍德沃德,他是絕對無從得知的。但是,伍德沃德對布什稱讚有加而批評不足,明顯有給布什臉上貼金的味道,已引起了美國書評界的不滿,就連《華盛頓郵報》也發表文章指出,那個自“水門事件”以來一直對政府提意見的伍德沃德不見了,現在的伍德沃德則是與布什站到了同一條戰線,而且還“臉不紅、心不跳”地高唱頌歌。

責編:趙國臣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