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議國事]王守臣:用農業産業化撐起農民的腰包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17日 11:12)
新華社長春2月17日電: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農業委員會主任王守臣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把現代化工業和現代化農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依靠農業産業化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使農民的口袋真正鼓起來。”
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今年50歲的王守臣一談起農民增收的問題,顯得格外興奮:“我幹農村工作20多年了,親眼目睹了吉林農民收入的起起伏伏。前些年糧食提價,吉林省的糧食産量連年上升,農民收入也逐年增高。1984年,全省農民的人均收入為486.8元,居全國的第三位。後來增收幅度雖逐年減少,但多年來收入水平一直穩居全國第十位左右。”
這種局面在上世紀末發生了根本變化。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的農業進入了新階段,農産品供大於求,供求關係發生了本質變化,吉林省農民增收幅度也因此大幅後移。到2000年,全省農民收入已由1998年的2383.6元降至2022.5元。王守臣説:“一系列變化説明,農民繼續走增産增收的老路行不通了。”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業農村是重點、難點,也是潛力和希望。我國農業人口比重大,相對落後,因此農業在小康建設中起著關鍵作用。”王守臣説:“目前我國農業增收滯緩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産糧區壓力大,城鄉收入差距在拉大。”他説:“吉林省的經濟部門分析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吉林農民的人均收入需要達到7000元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從目前情況看,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王守臣分析認為,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表面看是市場、價格和自然災害等問題,但從更深層面上分析,根本原因在於農業的外部。一是農村工業化程度低。二是農村城市化水平低。他説:“出去走走我們不難發現,目前我國發達省份的農村像城鎮,吉林省的城鎮看上去卻像農村。”他認為,城鎮建設發展緩慢,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更多農業人口滯留在農村和土地上轉移不出來。
近年來,吉林省提出了通過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加快城鎮化步伐,解決富餘農民問題,實現農村奔小康。對此,王守臣認為,吉林農業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正發展的玉米經濟、優質畜牧業和綠色食品産業和優質大豆、特産業,對增加農民收入已起到明顯的效果。他説:“農民要增收最有效的辦法是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企業龍頭和基地緊密相連,使城鎮、農村實現統一和優勢互補,現代化工業和現代化農業有機結合,形成互相依存的關係。他説:“只有這樣。經過10年或20年的努力,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記者馬揚)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