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新聞中心第二場記者招待會背景資料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1日 15:11)
第三産業已成為擴大就業主渠道
1990年,我國第三産業從業人員比重是18.5%;到2001年,這一比重提高到27.7%。勞動保障部有關負責人説,這證明我國就業結構逐步改善,第三産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
與第三産業從業人員比例不斷提高相反,第一産業從業人員所佔比例已由60%下降到50%。
從就業的所有制結構看,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較快,正在成為擴大就業的主要領域。1990年至2001年,城鎮個體私營經濟組織的就業人員總量增加了近3000萬人,相當於同期城鎮新增就業的40%以上。從就業的城鄉結構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鄉村從業人員所佔比例由1990年的73.7%下降到2001年的67.2%,減少了6.5個百分點。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向十六大新聞中心記者招待會上提供的資料表明: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截至2001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達到1.42億人,是1990的參保人員的2倍多。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明顯加快,實現了從“企業保險”向社會統籌的過渡,確立了政府、企業和勞動者個人三方負擔機制,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新型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行了社會化發放,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穩步推進。建立了基本養老金調整機制,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不斷提高,使廣大離退休人員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構築社保安全網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特別是十五大以來,“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得到較好落實,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確立。
“兩個確保”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1998年至2002年6月底,全國累計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2600多萬人,90%以上進入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進中心的下崗職工基本都能按時領到生活費,並由中心代繳社會保險費。同期,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離退休人數從2700多萬人增加到3200多萬人,每年平均增加150萬人,基本能夠按時足額領到基本養老金,並補發了歷史拖欠的215億元。為落實“兩個確保”,1998年至2001年,中央財政對老工業基地和中西部地區還給予專項補助,總額達1300億元。
“三條保障線”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失業保險改革步伐不斷加快,覆蓋範圍已經擴大到城鎮所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及其職工。截至今年9月份,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達1.01億人,比1989年底增加近3600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也達到400萬人。1998年以來,我國累計提供失業保險待遇370多億元,並向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調劑160多億元,在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的同時,有力地支持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開展。目前,全國所有城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已達1963萬人。“三條保障線”相互銜接,有效保障了下崗失業人員和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發揮了社會穩定安全網的功能。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職工工資增長5倍多
2001年,我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達到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年均增長8.1%,是建國以來職工工資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十幾年時間,我國職工工資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職工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十幾年來,我國相繼建立了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工資指導線制度和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推進了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宏觀調控體系的建設,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先後兩縮短法定工作時間,從原先的每週工作48小時調整到每週工作44小時,再調整到每週工作40小時。法定節假日也由7天增加到10天,而且每年形成三個黃金周,職工每年的累計休息時間由原來的59天增加到114天。
我國勞動保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相繼頒布了《勞動法》《工會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以及《社會保險費徵繳暫行條例》《失業保險條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等法律法規。此外,我國還先後批准了23項國際勞工公約,其中包括《男女同工同酬公約》《准予就業最低年齡公約》和《禁止和立即行動消除最惡劣形式的童工勞動公約》等三項核心公約。
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初步形成
“找工作,去市場”。目前,不僅新成長勞動力通過市場實現就業,大批下崗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和復轉退伍軍人也主要通過市場實現就業和再就業。我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初步形成。
目前,人們的就業方式、就業觀念發生了明顯變化,就業形式日趨靈活多樣,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時間等就業形勢迅速興起。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就業能力等新的就業觀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在建立市場導向就業機制過程中,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2001年底,全國共有種類職業介紹機構2.6萬個,其中公共職業介紹機構1.8萬個,向社會提供包括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訓練、勞動力供求信息發佈、社區就業崗位開發服務等內容的公益性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工作不斷加強,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的制度基本確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進一步完善,全國累計有3500萬人次通過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
我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從業人員規模從1990年的6.5億人增加到2001年的7.3億人,增加了8300萬人。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城鎮從業人員從17041萬人擴大到23940萬人,增加6900萬人;鄉村從業人員從47708萬人擴大到49085萬人,增加1400萬人。在勞動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同時又面臨世界經濟起伏變化的複雜情況下,保持了就業局勢的基本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多數年份都保持在3%左右。
近兩年來,我國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城鎮登記失業率有所上升:2000年底為3.1%,2001年底為3.6%,今年9月底為3.9%。目前,全國各地正在積極貫徹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的各項部署,加大再就業工作力度,今年底有望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低於4.5%的計劃控制目標。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速度加快
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速度加快。目前,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已達1.3億人,進入城市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在8000萬人以上,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國對農民進城就業實行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管理服務制度逐步建立。為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民工的勞動合同、工資支付、勞動條件等方面的管理和監督檢查。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任務還很繁重。為進一步做好新時期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2002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明確了進一步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圍繞重點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研究制定了積極的就業政策。
我國普遍建立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
目前,國家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會議制度已經建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省級勞動關係三方協商會議制度。我國協調勞動關係的三方機制普遍建立。
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工會領導機關加強了參與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代表和維護了職工利益,五年來僅參與制定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地方立法和政策1264件。工會與同級政府的聯席(聯絡)會議制度得到發展,目前全國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這一制度,並正向地(市)、縣拓展。工會代表積極參加了各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工作,源頭參與和宏觀維護工作的開展,從整體上有效地維護了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
全國工會會員數創歷史最高
截至2002年6月底,我國已建基層工會組織165.8萬個,會員達1.3億人,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為了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依法維護職工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各級工會堅持哪有職工哪就要組建工會的原則,加快了工會組建步伐,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與五年前的51萬個基層工會組織和9100萬名會員相比,分別增長了225%和43%,其中新建企業建立工會組織103.2萬個,發展會員近4000萬人。
全國總工會重點抓了新建企業工會的組建,並積極整頓、重建和鞏固國有和集體改制企業工會組織,防止會員流失。同時,各級工會適應經濟結構及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大膽創新,逐步建立健全延伸到鄉鎮、街道、社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區、高新技術園區直至行政村的工會組織領導體制。
全國各級工會介紹300多萬人次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
五年來,各級工會舉辦的6000多個培訓機構,累計培訓下崗職工300多萬人次,舉辦的4000多個職業介紹機構,累計介紹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達300多萬人次,工會通過興辦解困貿易市場和生産自救基地等,共吸納65萬人就業。
各級工會組織始終把建立健全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大力實施“送溫暖工程”,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等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國建立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的企業63.5萬家,佔已建工會企業總數的 48.7%。全國有 3萬多家企業開展了工資集體協商的工作。
工會倡導的“送溫暖工程”,從重點幫扶特困職工向維護困難職工群體合法權益延伸,以建立大中城市的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為重要載體,不斷向經常化、制度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五年來,各級工會累計籌集送溫暖慰問款104億元,走訪慰問了近50萬戶次困難企業和2560萬戶次困難職工家庭;組織80多萬名黨政和工會領導幹部,與近百萬戶困難職工家庭建立了包戶幫困聯絡;全國600多個市級以上工會在元旦、春節期間全部開通了職工求助熱線電話。
全國近25.1萬家企業單位實行廠務公開
目前,全國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企業單位達32.7萬家,實行廠務公開的企業單位近25.1萬家。
各級工會積極推動公有制企事業單位依法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並通過深入推行廠務公開,堅持職代會民主評議企業領導幹部,堅持集體合同草案提交職代會討論通過,企業業務招待費使用情況、企業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情況、集體合同履行情況向職代會報告,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公司制企業實行由職代會民主選舉職工董事、職工監事等,不斷充實和豐富了職代會的內容,提高了職代會的質量和實效。
各級工會著力推進非公有制企事業單位大膽探索建立各種與本單位實際相適應的職工民主管理形式,落實法律賦予職工的知情權、協商權、監督權,促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保護、調動、發揮了廣大職工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了企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
職工教育院校在校學員達54.3萬人
目前,各級工會獨立興辦的職工教育院校有2400多所,在校學員54.3萬人。工會充分利用直屬的3.9萬個工人文化宮、俱樂部,近2萬個圖書館,5.2萬個體育場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
各級工會注意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積極協助黨政組織,努力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技術素質。認真開展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職工轉變觀念,識大體顧大局,正確處理好改革過程中利益關係的調整,積極投身改革和建設。依法維護和保障職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積極推動各級政府把職業培訓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督促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不斷提高職工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全國職工群眾提出合理化建議4414萬件
五年來,全國職工群眾共有8400萬人次參加了勞動競賽,提出合理化建議4414萬件,完成技術攻關、技術開發88萬項,推廣新技術32萬件,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出了貢獻。
各級工會通過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更好地保護、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並把這種積極性、創造性組織和引導到立足本職、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組織引導廣大職工廣泛開展學趕先進、爭創一流的活動,評選表彰了各級勞動模範和先進集體,堅持用工人階級的先進思想和模範行為影響和帶動全社會。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