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話題:在校大學生參軍熱 社會各方面思考多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23日 10:49)

  軍隊要招在校大學生

  “70年代小學生、80年代初中生,90年代高中生,21世紀大學生”,北京科技大學學生處副處長賈水庫説起在校大學生徵兵,兩眼放光,一臉興奮。“兵源素質的提高,是現代化國防的需要,也是時代進步的晴雨錶。”

  11月8日,北京市教委、北京衛戍區確定北京科技大學為該市首批大學生徵兵試點。作為全國軍訓先進單位,校方領導立即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連夜召開緊急會議,並於第二天出臺了冬季徵兵計劃和宣傳方案。

  據統計,全校11537名在校生,符合徵集條件的北京籍本科生690人,高職生218人。校方迅速發出了致適齡青年的一封信,信中説,“雄鷹選擇遼闊的天空,蛟龍選擇洶湧的大海”,“對於一個有志青年,在人民解放軍這所大學校裏,完全可以大展宏圖……絢麗多彩。”

  這份激情,點燃了同學們當兵的熱情。成百上千的大學生蜂擁徵兵點,“讓我們去吧”這樣的心聲表達此起彼伏。但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説,這是一種奢望。因為,此次徵兵僅限于北京籍在校生,而且,僅僅限于男生。於是,多夢時節的女大學生嘆息了,家在外地的大學生遺憾了。為數不多的北京籍男學生,走在校園角落,引來夢想當兵的同學羨慕的目光。

  到11月19日,北京科技大學共有兩名本科生、19名高職學生報名參軍。最後,兩名同學通過了政審、體檢等徵兵要求,成為新世紀首批大學生士兵,踏上夢寐以求的軍旅歷程。

  一個大三學生的選擇

  徵兵動員的日子裏,一個北京青年的眼眸閃動著希冀。他叫孫熠,今年20歲,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專業三年級學生。保留學籍,當兵兩年,大學、軍營……這樣的字眼不停地在腦海裏閃現。軍營會很苦,學業會怎樣?孫熠翻來覆去,思考著,鬥爭著。一個星期過去了,他向家長吐露了心聲。結果,爸爸雙手贊成,媽媽堅決反對。“孩子,你考北京的大學,不就是為了留在北京,留在父母身邊嗎?”“孩子,一走兩年,遠離親人,媽媽捨不得你。”

  孫熠説,軍營歲月是一種別樣的青春,這种經歷的誘惑實在太強大了。他不停地勸媽媽,“兩年時間不長,磨刀不誤砍柴工,當兵的鍛鍊和成長,是我一生的財富。”漸漸地,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的心願與志向,將媽媽説服了。

  孫熠説:“作出決定後,媽媽哭過,但沒有讓我看到,憑直覺,我能體會‘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深情。”

  背負著這份深情,11月的一天,孫熠頂著寒風,來到學校報名參軍。體檢、政審,一關關走過,學校老師、部隊軍官和孫熠一樣,忙得不亦樂乎。終於,一身綠色的軍裝發到了他的手中。學校領導樂開懷:“此次北京3所高校試點徵兵,大部分是高職大專生,孫熠成了新世紀北京第一個也是今年惟一一個本科大學生士兵。”

  暫別校園

  12月8日,北京市海淀區舉行大會,歡送新兵。孫熠胸戴紅花,一身尚沒有領章、帽徽的軍服,精神抖擻地走上了主席臺,代表全區的應徵新兵發言。

  台下,是老師、父母殷切的目光。孫熠回憶説,告別生活了20年的故鄉,告別撫育自己成長的親人、師長,真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只有把最高的禮節獻給他們———一個軍禮。

  離別的日子,一場由同學們組織的歡送會舉行了。贈言,五花八門,禮物,多種多樣。手套、圍脖……孫熠手上戴的,身上穿的,竟都是同學相送的禮物。是啊,同窗3載,明年即將畢業,只是孫熠提前一年與大家道別。

  一個同學自己錄製了一盤磁帶,有想説的話,有親口唱的歌曲《朋友》,“別的東西都可以買,而我的聲音買不來,到軍營後,想念同學的時候,就聽聽我們的聲音吧。”

  孫熠表示,兩年後,當自己再回到學校繼續學業時,同學們早已奔向四面八方,這種校園裏依依惜別的深情,將是今後軍旅生涯無比的動力和珍藏的回憶。

  國防教育落到實處不容易

  孫熠的行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持讚賞態度的。

  觀念的爭鋒,首先來自一次徵兵座談會。有的同學認為,大學期間放棄學業當兵,是耽誤時間,耽誤青春。也有的北京籍學生大膽表白,考外地大學都不去,讓已經上大學的北京獨生子女當兵有些不現實。

  北京科技大學的老師回憶説,校方盡可能地正面引導,貫徹“有防才有國、有國必有防”的思想,從岳飛、花木蘭,講到98抗洪搶險、50年國慶閱兵。學校為此成立了國防協會,吸收了100多名會員,“徵兵動員就是一場現實的、活生生的國防教育。”

  孫熠也説,確實聽到許多同學議論,“當兵特苦、特累、特不值”,“放著好好的大學不上,你沒事吧?”孫熠説,提出這種意見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同學尤其是外地同學做夢都想當兵,苦於沒有機會。

  “你坐你的車,我爬我的坡”,北京科技大學徵兵辦的人士説,這是一個思想多元的年代,對於獻身軍營,有這樣那樣的觀念爭論,實屬正常。此次,僅僅是北京市的徵兵試點,隨著這一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將“選送最優秀的大學生去軍營”。

  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孫熠當兵的故事,僅是今天大學生徵兵故事中的“滄海一粟”。廣東省徵兵辦的一項調查顯示,徵兵試點報名的500多名大學生中,48%的人報名的直接原因是“參軍報國”,25%的人希望“通過部隊磨煉意志,錘煉體魄,為絢麗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有20%的學生因為家庭困難,受大學生當兵的優惠政策、優撫待遇吸引。

  在徵兵的日子裏,很多令人深思的問題也浮出了水面。

  “與以前相比,當代大學生的體質真是下降了!”北京農學院學生處處長孫亞利十分感慨,在這所高校,40多個報名的學生中,只有十幾個人有資格參加體檢。最後,全面合格的人選只有一個。近視成為學生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更有甚者,南方一所高校徵兵體檢,平均100人裏只有3人合格。

  北京大學社會係副主任佟新教授也在擔憂:“我聽説,一個學生在軍訓時,打壺水就被燙傷了,真不敢恭維其生存能力。再比如,現在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不會與人合作,集體榮譽感不強等等。

  “現行的教育體制有問題,這種以升學為中心的制度導致學生只會死啃書本,不理家務,至於書上所説的做人的基本品德,如吃苦,有責任感,那只是書上説的,與實際行動的關係並不大。”佟新教授説。

  軍隊為大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我認為,大學生所欠缺的,可以在軍隊中得到補償。”佟新教授説。她認為,在軍隊中,必須具備團結合作、吃苦、有責任感等條件,才能稱得上一個真正的軍人。

  佟新教授認為,對大多數大學生來説,儘管也有過軍訓的經歷,可時間太短,一般只有20來天,對品格的磨煉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讓大學生到軍隊中去鍛鍊兩年,這是對現行教育的一種補充,可以把日常書本教育中學到的知識轉為實踐。這樣,我們就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培養出具有公民素質的人。而這批高素質的人,會給社會帶來一種示範,推動社會風氣的轉變。”佟新教授説。她從經濟學的意義闡述自己的觀點:“人本身就是資本,如果人的整體素質提高,會帶來資本的增值,進而帶來整個社會資本的增值。”

  與以往傳統的學生就業流向相比,現在的大學生在工作、考研、出國之外,又多了一個選擇———參軍。

  一位從事近10年學生分配工作的資深人士認為,軍隊向大學生敞開大門,使高素質的熱血青年投身國防。兩年之後,他們的出路多了———或者繼續考入軍校深造,或者回原校就讀,或者繼續從軍。“換句話説,他們為自己創造更多選擇的機會”。

  配套措施要跟上

  近年,不僅軍隊加強從各地方院校招收畢業生的措施,地方院校也加重為軍隊培養高級人才的義務。“這次政策是個大突破,把培養軍隊需要的高級人才範圍擴大到更多高校。”北京大學就業指導中心李國忠主任説。

  國外服兵役是法定義務,此次的舉動是大學生應盡的義務。“初衷很好,我更希望過程完美,結果完美。”李主任説。他提醒,我國的兵役制度從基層徵兵來説,從不缺人,只是更需要在軍隊的技術和管理領域引進新思維,吸引高素質人才。這些大學生剛入校就去服兵役,如果只是做一個普通士兵,幾年後回學校繼續學習恐怕會有一定的障礙。他建議,對這批從大學選拔上來的士兵應該有特殊政策。儘管體能訓練是必要的,但更應該注重業務素質的培養,發揮他們的腦力優勢。這樣,無論他們是回校繼續學業,還是去軍校就讀,差距不會太大。

  這次報名,最積極的是哪個大學生群體?外地生源和北京的女生。在北京農學院召開的動員會上,原本只是通知北京籍男生,可外地生源的學生來得相當多,還有不少北京籍女生。究其原因,農學院學生處孫亞利處長認為,這與學校自身的特點有關。北京農學院的外地學生很多家裏條件比較艱苦,多數屬於定向委培生。當兵是一條出路,可以改變他們的身份,或者留京,或者到部隊院校就讀。

  孫處長認為,在大學生中徵兵的目的之一就是為軍隊培養高素質人才,應該讓更多的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參軍。“有必要放寬生源限制!”他呼籲。

  此次徵兵,北京出臺了12項優惠政策,如全額返還入伍大學生的當年學費、承認學分、退役後返校就讀適當減免學費等等。北京科技大學學生處副處長賈水庫認為,目前,專科生(含高職生)服役期間被評為優秀士兵的,兩年後返校可免試轉入本科學習。而本科生返校,沒有任何優惠政策可言。所以,造成了此次徵兵專科生居多。今後,可否研究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學歷青年當兵。

  大風起兮雲飛揚。今年應徵的大學生士兵已踏上征程,奔赴軍營。未來的日子,如何讓更多的優秀大學生走進軍營,將成為社會各界更加關注的問題。

責編:復蘇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