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央視新聞網播 > 正文

2005中國經濟回眸——農業科技篇 

央視國際 (2005年12月13日 21:57)

  CCTV.com消息(今天):2005年新年伊始,中央一號文件不僅再次鎖定“三農”,而且明確提出了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良種良法和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三項政策要求。年終歲尾,我們盤點2005中國農業,發現按照一號文件的要求,科技已經成為助推中國農業的強大動力。

  記者現場

  這裡是山東省濰坊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您看到的我身邊的這株西紅柿樹,不僅比普通的西紅柿高三到四倍,更稀奇的是它的果實可以達到一萬多個

  一株西紅柿樹能結出如此多的果實,比普通的西紅柿多出數百倍,要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那麼,這棵“超級”西紅柿樹是怎麼培育出來的呢?

  中國農科院設施研究中心 王海鵬

  之所以能種成這個樣子,主要是採用水培的這種辦法,(就是)直接給它把營養元素配到水裏面,那麼它(植物)直接從水裏面就可以把這個元素吸上去

  王海鵬説的水培技術,只是我國經濟作物新技術中的一種。2005年,像這樣的新技術,我國一共推廣了50多種。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 張真和

  據我們初步估算,2005年大概經濟作物上面的技術的推廣,可為全國農村(農民)增加5000億元以上的收入

  如果説科技在像蔬菜這樣的高效作物方面顯出了它的威力,那麼在作為農業重中之重的糧食生産方面,科技更是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眼下正是晚稻上市銷售的時候,湖南省隆回縣稻農王調樹今年賣稻穀和往年不同。同樣是6畝地,今年老王整整多打了1000多公斤稻穀。一打聽,奧妙都出在這稻種上。

  記者:是什麼稻子?

  王調樹:培兩優慈四 超級稻

  讓老王喜上眉梢的超級稻,是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培育而成的高産優良品種,平均畝産高出傳統水稻30%多。搞了多年雜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這樣描述超級稻。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一個優良品種,就好比一個優秀的籃球運動員一樣,要做一個優秀的籃球運動員,他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身材要好,身材高大,第二體力要充沛,我們水稻(超級稻)首先要株形好,形態好, 第二要優勢很強,體力充沛,這兩個加起來,就能夠高産,能夠優質

  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把形態改良和雜交優勢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這一新思路,按照這個思路,經過多次試驗和示範,育成超級稻新品種。2005年,超級稻畝産首次突破800公斤,比常規水稻增産300多公斤。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我這個背(後)面(的圖片),就是超級稻,我在國際(上)做報告的時候,把這個幻燈片一打出來,人家感到非常驚訝,他們説這個水稻像瀑布一樣,叫做瀑布稻,英文講叫做waterfall rice

  目前我國成功選育了28個超級稻新品種,是世界上選育超級稻最多的國家。2005年,超級稻推廣面積達到4000多萬畝,增産糧食40多億公斤。

  農業部副部長 張寶文

  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高油大豆等一大批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廣泛應用,在我國糧食增産、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通過剛才的介紹,我們知道我們國家的農業技術在提高糧食産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好技術要有一個好的推廣方式,才能真正變成農民田地裏沉甸甸的收穫。針對農業科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農業部在今年提出了全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

  所謂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簡單地説就是指農業技術人員走村入戶,把各種農業實用技術傳授給農民。按照事先的約定,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農業技術員吳振中今天來到尹莊村給農民講解冬小麥怎樣越冬。

  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農業技術推廣員 吳振中

  尹莊村科技服務歸我負責,我每週來兩次

  老周來了還得認真幹,因為今年他面臨的是全新的考核標準。

  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農業技術推廣員 吳振中

  表現的好壞,群眾年終給我們打分,如果年終群眾經過綜合評判打分,如果打的(是)不滿意,那對我們來説(就意味著來年)不能夠上崗

  記者:這是壓力

  吳振中:這是壓力

  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區委書記 熊廣田

  現在形成了區裏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鄉里有農技站,我們村裏有科技致富&&人,每戶還有一個(科技)明白人,形成了四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

  源匯區科技入戶是全國科技入戶工程的一個縮影,截止目前,全國有20多萬農業技術人員下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做科技指導,科技入戶工程示範區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平均單産比去年提高10%以上。

  農業部副部長 張寶文

  (通過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全國)重點推廣了50多個主導品種和10項主推技術,建立了1200多個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和培育了10萬個科技示範戶,開展了1億人次的農民科技培訓

  2005年,農業科技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全國共選育出優質專用農作物新品種314個,推廣農業生産新技術300多項,建成各類農業科技園區4000多個(以上做字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程國強

  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推進了農業科技發展,而促進農業科技發展,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也是大力提高我國農業的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基點和中心環節

  最新統計顯示,今年農業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48%,那麼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今年糧食增産大約有200多億斤,也就是説其中近一半的增産是來自科技的作用。

  我國的耕地面積是18.51億畝,常年糧食種植面積現在已經達到15億畝左右,可以説靠擴大面積來增加糧食産量的空間非常有限,那麼將來靠什麼來提高糧食産量、確保糧食安全呢?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靠提高糧食的單産來增加糧食産量,而提高單産靠的就是科技。同時,提高農産品品質,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也要靠科技,科技將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強大的動力。

責編:湯威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