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傳媒鏈結 > 正文

【解放日報】人才強國戰略的經濟學解讀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06日 14:11)

  解放日報消息: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力資源大國,唯有將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為人才資源強國,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唯有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才能獲得長遠的、持續的競爭優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人才強國戰略是基於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提出來的。首先,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力資源大國,唯有將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為人才資源強國,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其次,未來社會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唯有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才能獲得長遠的、持續的競爭優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依法治國戰略一樣,都是國家長期發展戰略。而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解讀,可以加深對這一國家戰略的理解。

  解讀一:人才是人力資本的人格化。在經濟學角度看,人才是生産要素。在早期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勞動、物質資本和土地是生産的三要素。這裡,勞動是指非熟練勞動,勞動者只有最簡單的知識和技能。在經濟學最新的教科書中,生産要素被歸結為勞動、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1960年原創性地提出人力資本概念。何謂人力資本?通俗地説,是指通過教育、培訓和“幹中學”,在人身上積澱的,具有稀缺性的、能夠産生價值增值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正如貨幣(資本)的所有者是物質資本的人格化代表一樣,人才就是人力資本的所有者或人格化。現代經濟學將人力資本和技術知識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解釋變量,而技術知識的創新與運用,又是在人力資本的作用下完成的。

  解讀二:人才資源(人力資本)是競爭優勢。社會總資本的構成是隨著生産方式變革和經濟發展水平而變化的。在農業社會,土地資本是社會總資本的主體;在工業社會,物質資本是社會總資本的主體,貨幣資本是物質資本的載體;在工業社會向新的社會經濟形態轉型的今天,人力資本成為社會總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人才成為人力資本的載體。在當今的發達國家,人力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的比重,人力資源投資佔社會總投資的比重均已超過50%。在我國,未見前者的數據,但不足50%是不爭的事實;人力資源投資佔社會總投資的比例不到10%。因此,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即加大對教育、培訓和公共衛生事業的投資,“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所謂人力資源優勢,就是指擁有具有競爭力的人才資源或人力資本。

  解讀三:教育是生産人力資本的公益品。在將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人才資源優勢的過程中,教育無疑承擔著主要的職能。教育是一種生産活動,是生産人力資本這一要素的活動。由此可見,要提升一個社會的人力資本價值,就要大力發展教育,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説: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公共經濟學告訴我們,教育是公益品,即“政府採取父愛的立場,責成人們必須消費的物品”,尤其義務教育是如此。公益品有著積極的外部性,會大大增加全社會的總福利。同時,教育機會的公平,對於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有著重要的影響。當然,要充分發揮教育在效率與公平方面的作用,就必須深化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使教育更好地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

  解讀四:特殊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無論是“治黨治國治軍的領導人才”、“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熟悉國際國內市場、具有現代管理知識和能力的企業家”,還是“能夠熟練掌握先進技術、工藝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各國,都是最為稀缺的資源。以企業家為例,溫總理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到的這四類人才中的企業家,是廣義的企業家,即包括高級經理人(管理人員)在內的企業家。經濟學關於(狹義)企業家的定義較多,一個簡單的定義是,企業家是專門就稀缺資源配置作出判斷性決策的人。這種判斷性決策通過“創造性破壞”的重組,將資源配置由較低效率帶到較高效率。實踐證明,這種能力是以不高的概率分佈在特定人群之中。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營造寬鬆的、可預期的經營環境,這種能力就會進入到創造財富的第一線,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經營環境不寬鬆、不可預期,企業家才能就將淹沒在不産生任何經濟價值的時光中,這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殺傷力是無法估量的。

  解讀五:人才會對激勵作出反應。人才強國戰略既要解決人才培養、使用的問題,也要解決有效發揮人才作用的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談到堅持改革創新,完善人才工作的體制和機制時,提出了進一步建立健全六個方面的機制:人才培養機制、人才評價機制、選拔任用機制、合理流動機制、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以及人才保障機制。在經濟學看來,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是有效發揮人才作用的核心問題。我們知道,人才所從事的勞動主要是技術勞動和管理勞動,這裡,按勞分配的原則要起作用,因此,要正確評價技術勞動和管理勞動的價值,並考慮到不同的稀缺程度和供求關係,以給出合理的定價;人才是人力資本産權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按要素分配的原則同樣要起作用,既然人才擁有人力資本産權,就有參與剩餘分配的問題,因此,這裡的制度安排特別重要。不難發現,在有關人才或人力資本産權主體的薪酬設計上,總是體現著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不同結合。只有當這種結合達到了某個均衡點,人才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企事業單位和人才本人,乃至全社會都將獲益。當然,貨幣收入或股權期權的分配,是有效激勵人才的手段,但不是全部。與此相適應的制度安排還有很多,如人才流動、培訓、休假等的制度安排,以及由工作團隊營造的軟環境,都是激勵人才做出更多業績的條件。(陳憲)

責編:李莽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