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傳媒鏈結 > 正文

【人民日報】非典:好了傷疤莫忘疼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2日 10:12)

  人民日報消息:非典並沒有徹底銷聲匿跡,還可能時時威脅著我們的生命與健康,考驗著各級政府及防疫體系。劍懸頭頂的感覺實在不好受,但總比一劍封喉或是暗劍突襲好些。至少,它可以使我們永不敢心存僥倖,也無法尋找藉口逃避,而是提高警惕,積極準備。

  新加坡確認了一名非典患者,讓我們在中秋佳節和鉚足勁要把失去的“五一”奪回來的“十一”黃金週到來之際,悚然一驚。

  不過,政府的快速反應,給我們打了一針鎮靜劑:廣東迅即恢復公佈零報告制;國家質檢總局出臺措施,嚴防海關大門;北京、上海等地加強了來往發病地區的航班旅客健康檢查;上次重災區北京等地的醫院,迅速做出醫護人員的安排預案……這些及時、有力的措施,使民眾對戰勝非典信心頗足。

  但是,我們不可能在城市、在國家周邊築一堵無限高的城墻,也尚未解開非典病毒的眾多謎團,因此,還要做出最壞打算:一旦非典病毒再次突破防線,我們是否已做好各種準備?

  不少專家此前指出,防控非典應該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應急準備,包括第一時間掌握該病動態,流行路線,推出針對性強的各種預防措施;二是中長期準備,需要較多的時間提前量,它包括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建立健全,疫苗的研製,基礎設施的到位,公眾的衛生習慣與公民責任,等等。前者治標,後者治本。

  這幾天各級政府採取的措施,大多屬於第一種,確實體現了吃一塹長一智。不過,中長期的準備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因為成果往往無法立竿見影,它很容易被漠視。

  比如,對付非典病毒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疫苗的成功研製,這是急不來的。今年春天迎戰非典疫情時,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所長楊煥明痛心疾首于“中國科學家整體打了敗仗”。按説,非典過後,疫苗研製應該成為科學界積極攻克的重要課題,但鐘南山仍遺憾地坦言,“最大的不足和遺憾就是缺乏一個全國的統一協調”,這可能會推遲疫苗研製成功的時間。無獨有偶,另一位國際非典疫情聯合調查組成員、香港科學家管佚也證實:目前國內的疫苗研製工作部分已“停止”。重要原因仍是“國內目前存在資源共享缺陷”。

  曾經因各自為政的體制弊端“打了敗仗”,而現在,又因為同樣理由放棄了剋敵致勝武器的研究。假如非典或是“非其他”病毒再度來襲,科學界是不是又要手忙腳亂,而楊煥明還得再次為此“痛心”?

  “準備工作”當然還包括我們每個人在內的公眾。

  非典時期誕生了不少“幽默段子”,什麼“洗手的多了,吐痰的少了;開短會的多了,大吃大喝的少了”,等等,可是,非典過後,除了家家都庫存了些口罩、消毒液甚至體溫計外,又有多少“新風”延續下來呢?“嚴禁吐痰”的重罰禁令猶在,“啊—呸”的聲音卻還在無所顧忌地響起;分餐制被視作“現代文明的方式”,現在也曇花一現;“勤洗手”早丟在一邊,照舊是“不幹不凈,吃了沒病”……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剛剛用生命與鮮血換來的教訓和經驗,難道真就好了傷疤忘了疼?

  “感謝”新加坡的非典病例。它提醒我們,非典沒有徹底銷聲匿跡,還可能時時威脅著我們的生命與健康,考驗著各級政府以及防疫體系。劍懸頭頂的感覺不好受,但總比一劍封喉、暗箭突襲要好些。至少,它可以使我們永不敢心存僥倖,也無法尋找藉口,而是提高警惕。至少,我們還可以在這個溫情脈脈的中秋盡情享受團圓、享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時候,重新記起那場悲痛,審視一下所作所為,然後反問一句:面對來犯病毒,我們,準備好了嗎?

  就讓非典成為一柄永遠的懸劍吧。

責編:張會玲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