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東亞經濟如何重振活力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28日 09:57)
工人日報消息:1月16日,世界銀行發佈了其2003年度最新報告《創新的亞洲:增長的前景》,為亞洲的未來發展描繪了一幅創新型增長藍圖。報告指出,只要東亞地區將改革進行到底,以技術和創新為本,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就能為其發展前景注入新的生命力,東亞地區將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恢復能力的經濟區。
報告一問世,便在全球經濟界引起了激烈的反響。
東亞地區曾因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而被譽為“東亞模式”,也曾因遭遇1997年金融危機的連環打擊而一蹶不振。近兩年,儘管金融危機的創傷有所平復,但仍未能回到當年那種生機勃勃的狀態。這是因為進入21世紀後,東亞所處的外部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在貿易進一步自由化的推動下,全球一體化正在形成,大大加劇了競爭的激烈程度,並向一度受到保護的國內市場提出挑戰。過去東亞經濟的主要增長方式是資源投入,而今曾給東亞帶來主要收益的許多出口産品正在轉為低附加值商品,從而使得資源投入方式在未來的效果降低,收益遞減便成為一種不可抵禦的趨勢。
正是面對這種情況,世界銀行對東亞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給予了密切的關注,並把《創新的亞洲:增長的前景》作為一個學術課題,研究東亞地區在21世紀初發展模式會如何演變,力求使得東亞地區在千變萬化、競爭加劇和日益實現一體化的世界環境中,能正確應對恢復和保持高速增長所面臨的各種選擇。
很顯然,對於東亞地區的許多主要經濟體來説,要解決資源投入收益遞減的問題,在21世紀的前幾個十年必須把創新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作為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就是説,東亞需要實現轉型,從對工業化的“模倣”階段進入到“創新”階段,從生産要素集約型的生産模式轉向技術集約型的生産模式,以提升産品的價值鏈,並向服務業領域擴展。這就要求要有意識地以創新作為主要的增長來源。
最具活力的國家將是那些最有能力調動技術力量的國家。世界銀行的報告在此強調指出,培育創新能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要求做出機構上的調整並採取一系列的宏觀經濟和行業政策。世界銀行經濟顧問、報告的主要作者沙西德尤 素夫説:“技術革命繼續迅猛發展,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隨著將原件供應商、組裝廠、供應鏈管理者和買方組合在動態關係中的國際生産網絡的出現,生産組織正在發生變化。東亞必須適應這些變化,否則就有落後的危險。”
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經濟,其很大一部分活力來自於其創新能力。從生産要素密集型增長向生産率驅動型增長轉變,從模倣型向創新型增長轉變,道路無疑將是坎坷的,實施將絕非易事。然而,機會和挑戰並存。就東亞地區而言,開放與貿易和資本流動是同義詞。東亞的振興將取決於其保持過去的優勢,即宏觀經濟和政局穩定、開放貿易、高儲蓄率和投資率、人力資本開發;同時克服現在的弱點,如金融脆弱、公司治理不完善、監管制度不健全等等。
總之,東亞復蘇的道路還很不平坦,但東亞國家目前的任務已經不再是應付眼前的危機了,而是要尋找一條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減少貧困的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東亞已為再次躍進做好準備。(張進)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