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經濟適用房的困惑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21日 10:38)
中國經濟導報消息:住,是城市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這些年,城市人住的房子是越來越好。經濟適用房,最初設計為解決中低收入者住房的理想出路,是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字眼。可自它面市、特別是近段時間以來,發生了一些不可思議的奇特現象,需要我們重新認識一下經濟適用房。這裡我們不是要評判經濟適用房的對錯、是非,只是想撥開迷霧,解開人們對經濟適用房的一些困惑。
經濟適用房要不要建停車場?這個問題的提出不是空穴來風,北京開著私家車買經濟適用房的大有人在,有的只是週末去度假,有的不只買一套。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相關人士。有人説,經濟適用房應當建停車場,經濟適用房也應當有一定的標準和檔次。也有人説,經濟適用房和商品房的停車場區別在於,商品房建的停車場檔次高,有車庫,經濟適用房只是建個露天停車場。而買得起車的人還算中低收入者嗎?可他們手中又明明拿有蓋著單位公章的最高收入的證明。
有些經濟適用房何以名不正言不順地建成了高檔房?有的建得面積很大,還有的建成複式結構等。一些地方不僅出現了貴族式經濟適用房,而且市場還在升溫。明眼人都看得出,主要是有些開發商暗箱操作,打經濟適用房的牌子,做著商品房的生意,獨“吞”土地轉讓中的政策優惠;也有少數開發商通過偷工減料來變相地提高他們的投資回報率。雖然這些開發商的做法是違反了有關規定,是不合規的,可這不合規的背後,又確實存在著合乎市場需求的行為。
據統計資料顯示, 北京5000元以下的現有中低價房僅佔總量的20%,積壓的空置高檔商品房已達700萬平方米。表面上看,這是供需結構的嚴重錯位,深究起來,是否是高中低檔房城市空間佈局的錯位?按照級差地租原理,市中心區到市郊的地價是逐漸遞減的。如此一來,市中心區的高檔房價格高企就不是不可理解的現象了。中心區的高檔房之所以還能一片一片地拔地而起,而不是能帶來高回報的商務寫字樓,恐怕是和土地轉讓沒採用市場化的公開拍賣方式、而採用了非市場化的協議方式或其他暗箱操作手段有關。價位高企,還有擁擠和污染,使得高收入者,望著中心區的高檔房而卻步,更不用説中低收入者了。這些高收入者的現實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要另尋他途。變相的貴族式的經濟適用房正是衝著這樣的現實需求來的。
不久前,北京市第二屆中低價位商品房展示交易會本屆展會並沒有預期的火,而是較為冷清。有些看展人反映:房源比較少;位置有點遠;戶型還偏大。如果郊區建的名副其實的經濟適用房,不合高收入者居住要求,中低收入階層由於買不起車,又不願意去住的話,那何不在郊區名副其實地建設一些高檔房呢?這樣開發商和高收入者供需兩方不是可以光明正大地見面嗎?如果土地轉讓實現市場化的話,這一結局應是不難看到的。
經濟適用房與市場價商品房都屬於商品房的範疇,所不同的只是政府是否給予優惠,是否限定價格,是否控制銷售對象。也可以説,經濟適用房是不完全、不徹底的商品房。有專家説,經濟適用房只是個過渡形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房地産市場的成熟,會自動退市的。
一種産品實現計劃與市場雙軌制價格並存的利弊誰大誰小,我們都很清楚,那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剛剛認可商品屬性的年代實行的。而在“雙軌制”已經基本消失、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今天,這种經濟適用房的價格雙軌制的利弊又是誰大誰小呢?何況滿足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而高收入者卻買不到真正適合其需要的住房,也是一種新的不公平。
從上述經濟適用房出現的奇特現象看,現實中的經濟適用房並沒令政府、開發商、中低收入者都滿意,三者的利益難以保證,目的也不易達到,即使能達到,經濟適用房的立項、開發建設、銷售乃至消費監督的管理成本也很高,代價太大。
有專家介紹説,住房是一種造價昂貴的産品,家家需要它,對它充滿渴望,但“家家有房”是不符合這種商品性質的,也是不現實的。有一部分家庭買不起房屬正常現象。美國住房自有率在西方國家是最高的,但也只有65%,其餘要靠租房來解決;德國僅為38%。除了政府要加強社會保障建設,多提供廉租房外,租用有錢人購買的商品房解決居住問題也是很合理,正常的。(李坤民)
責編:水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