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個時尚民俗年

  中國的民俗成為時尚,是近一兩年才開始興起的。而春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的“龍頭老大”,自然而然地成為今年民俗集中展示的舞臺。有人曾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事實卻是只有強盛民族的才能被世界接受並領一代之風騷。曾幾何時,歐風美雨吹遍了中國的大中城市,“哈韓”“哈日”成了許多少男少女的代名詞。伴隨著這股強勁的浪潮,奧林匹克的腳步已經清晰可聞,WTO的一錘定音繞梁未絕,上海APEC期間唐裝佔盡風光,春節中國民族音樂會連續四年在維也納“音樂聖殿”奏響,今年元旦沉寂多年的鼓樂鐘聲重新在古都北京上空回蕩......
  中國的崛起讓世界為之矚目,中國的強盛重新煥發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傳統文化和民俗藝術日益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並在中國和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和理解的橋梁。民族民間文化包括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産如古跡、文物等,也包括無形的文化遺産如民間傳説、故事、歌舞、風俗等,這一切不但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這些幾千年古老文明的載體歷久彌新,仍然閃爍著璀燦的光芒。
  
  新春盛開民俗花
  由於各種帶有濃郁民俗色彩的慶祝活動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2002年春節期間各地不約而同地打出了“民俗牌”。屆時您一旦走出家門,徜徉于花團錦簇之間,不僅可以盡情體驗紅火熱烈的節日喜慶氣氛,還能夠充分領略古老文明數千年積澱凝成的民俗精華,深切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逛廟會是北京人過春節的傳統習慣。廟會在北京已有數百年曆史,曾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較著名且有傳統的有地壇、龍潭湖、白雲觀、延壽寺四大廟會。今年春節期間,北京百姓除了串親訪友和逛廟會外,又新添了個好去處——北京民俗文化節。由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的北京民俗文化節將在東嶽廟舉行,時間從2月10日至19日共10天。首屆民俗文化節的內容包括自建國以來首次在京舉辦的《老北京百年風俗展》。東嶽廟的後罩樓被裝飾成100年前的北京市井,幾百件珍藏文物展示出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老店舖的生意招幌、老商行的門臉鋪面、食街茶館的裝置風格,都會讓百姓回到100年前的老北京。同時還可以看到國家一級文物“三官九府像”。參加文化節的“看碑賞帖”活動,人們不僅可以看到明代大書法家的道教碑和精心裝裱的碑帖,還能現場參加書法筆會。此外,文化節上人們還可以購買到東嶽廟獨家印製的書法書籍,聆聽《天尊讚》、《三寶讚》、《放焰口》等20多首東嶽廟廟樂,參加踢毽子、夾包、推鐵環等北京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觀看中國民間的絕活“扁擔戲”、“耍耗子”等。
  1月8日,天津市古文化街2002年春節年貨市場拉開帷幕,千余種喜慶、吉祥的民俗工藝品讓人們感受到濃濃的民俗味、純純的故土情,580米長的古文化街到處洋溢著十足的年味。古文化街的春節年貨市場開辦至2月11日止。年貨市場設在古文化街天后宮前廣場,經營品種主要是年畫、吊錢、剪紙、窗花、頭花、空竹、對聯、紅紗燈、泥塑等民間手工藝品。年貨市場舉辦期間,平均每天有近萬人光顧古文化街。
  2002年石家莊春節文化廟會于2月13日至2月26日(農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在文化廣場隆重舉行。整個廟會活動分為兩部分,正月初二至正月初九為文化廟會活動,主要內容包括民間特色風味小吃、民間工藝品展賣、電視文化活動展示、書畫表演及現場拍賣、地方劇種、民間雜耍和優秀圖書展銷等內容。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為新春文化遊園活動,主要安排了春節文化遊園活動、群眾文藝表演、民俗文化展演、全民健身活動表演、地方劇種、曲藝表演、現代文藝節目展演、河北電視臺欄目精品展演等活動。
  河南省主辦的首屆中原文化廟會于春節期間在鄭州市森林公園舉行。在廟會內容安排上,不但有戲曲、曲藝、雜技等專業文藝節目,有舞龍、舞獅、高蹺、盤鼓、秧歌等民間花會表演,還有民間藝人表演的摔跤、中幡、剪紙、泥人、面人、糖人、空竹等民俗表演。廟會還特意設置了鞭炮燃放區,讓人們盡情地在爆竹聲中辭舊迎新。廟會期間,公交部門開通了公交專線,以方便市民逛廟會。
  2月9日至3月4日,蜚聲中外的山西平遙古城正在舉辦第四屆新春賞燈會。本屆賞燈會在平遙古城墻上舉辦,由製作精良的60組大中型燈組、12個各具特色的燈光長廊及數十組卡通燈、精品剪紙燈、精品宮燈等組成。燈會期間,還推出以傳統民間“社火”為主的系列表演活動;正月十五夜晚將舉辦大型焰火晚會;正月十四、正月十五舉行元宵節街頭文藝表演活動。
  今年南京夫子廟春節燈市有45萬盞花燈上市,創下了新紀錄。燈會以民族、民俗燈彩為載體,再現了“秦淮燈火甲天下”的盛世風采。燈會大型燈展布展在大成殿至明德堂,內設16組大、中型燈彩。燈展中以《孔子週游列國》、《騰飛金陵》等為主燈,其間點綴《沈萬三與聚寶盆》、《魁星點鬥》等中型燈彩。貢院街、貢院西街、美食街懸挂500盞紅燈籠,文源橋、文德橋、來燕橋裝扮成了“燈籠彩旗隧道”。
  
  春節習俗面面觀
  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春節的靈魂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過春節,是與民族歷史相呼應,是回到自己的民族之根上。在此,我們對春節期間的一些精典民俗作簡要的介紹。
  除夕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在除夕之夜,家人團圓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拜年。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網上拜年等。
  貼春聯。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最早是周代懸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五代時,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因對其寫的不滿意,於是自己親筆題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因當時宋太祖的生日名為“長春節”,不久後蜀被宋所滅,有人説孟昶是自己寫了不吉利的春聯惹的禍。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 明太祖朱元璋除夕前忽然傳旨,要求無論官員還是百姓都得在門前貼一幅春聯,以便他微服出遊時觀賞。他經過一戶人家時,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壓歲錢(紅包)。發“紅包”是中國人新年的一種習俗,中國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分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未婚者),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紅包裏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贈送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親愛的網友,經過了一年的辛勤勞動,無論收穫如何,您心中一定都感慨良多。在全球華人喜慶佳節之際,我們何妨拋卻一切煩惱,在浩瀚的中華民俗海洋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肆意揮灑內心深處的喜悅之情?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形成了許多亞文化和獨特的民俗,您的家鄉一定有許多別具風味、妙趣橫生的春節風俗,為什麼不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呢?讓我們共同插上思想的翅膀,穿越時空,回到從前......
>>由此進入網友討論區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